鲁甸震区堰塞湖完成最后一次爆破 泄流槽顺利贯通

12.08.2014  22:35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是鲁甸震后第九天。在鲁甸县牛栏江红石岩两岸,地震让山体发生塌方,形成大型堰塞湖,为降低溃堰风险,武警水电官兵自8月7日起在堰塞体顶部开挖底宽5米、深8米、坡比1:1.5的泄流槽,以及时引流。

  就在昨天,一场大雨让正在红石岩堰塞湖排险施工的救灾部队绷紧了神经。大雨如注,水位上涨,四周山体塌方险情导致施工几度中断。就在今天,红石岩堰塞体经历最后一次爆破,已经顺利贯通。

  堰塞湖的泄流槽在大约4点半左右的时候已经宣告全线贯通。这个泄流槽远看像是在堰塞体的顶端开了一个V字型的小口,但是走近一看其实并不是V字型,而是一个像倒T型的截面,底部宽约4到6米,上部宽约30米以上,深度最浅的地方是8米,最深的地方有13米多。

  现在泄流槽的底部距离堰塞湖的水面还有大约32米的距离,所以其实并不是靠它来实现主动的泄流,而是用它来防范水位再次上涨造成的压力,如果水位再一次上涨到泄流槽的底部,就可以实现自然的泄流。

  这一次的堰塞湖抢险工作,记者在现场观察,感觉有几方面的难度,首先是现场的气侯以及余震带来的地质灾害其实是相当的危险,这两天在现场都可以看到堰塞湖的两岸的山体不断有一些崩塌,甚至在昨天几度影响到施工的安全,人员和机械几次需要撤出,滚落下来的石头又重新砸到了本来已经挖了一部分的泄流槽当中,对工程造成了一些反复。再有就是施工需要的一些炸药、燃油等材料在运往现场的过程中也是相当的不容易,需要经过崎岖的山路以及比较不好走的水路反复往里运,一度还需要人用肩扛的方式运到堰塞体的工作面上。另外,很多人对于堰塞湖的概念更多是来自于2008年“5.12”地震中的唐家山堰塞湖,但是现场很多施工人员都告诉记者,这一次的堰塞湖抢险工作远远要难过唐家山堰塞湖,因为唐家山堰塞湖的堰塞体其实是松散的土质,很容易清除,而这一次是非常坚硬的岩石,在排除的过程中需要有很大量的爆破,在爆破完之后挖掘的过程中,甚至对于大型的机械都会造成损害。

  武警水电一总队三支队支队长王永兴介绍说:你发现这个堰塞体石方不像唐家山的堰塞体是土石结合的,碎石容易分化的,下来实际就是土,推土机一用力就碎了,就好施工。但是像这个地方就麻烦,这个石头大,全是石方,而且还比较坚硬,应该说是最坚硬的一种石灰岩了。(国家应急广播中央台记者白杰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