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厦2019:给未来留下了什么?

03.01.2020  11:20

当2020年的时光列车驶来的时候,回望刚刚过去的2019年,塘厦镇在自身发展轨道上留下了厚重的印迹,也找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去年初提出打造“东莞东南临深片区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深莞融合发展的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集聚地”等新定位,到在“三区”叠加的历史性机遇下致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塘厦正将通向光明大道的“密钥”,紧紧攥在自己手中。

作为东莞临深镇街,塘厦正敞开接受深圳优质资源外溢。深圳发达的经济以及优越的环境、高素质的人才,都是塘厦可以借力的“东风”。塘厦既要学习,又要追赶,全方位提升公共配套水平,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城市品质“更上一层楼”。

塘厦镇未来可期。独特的区位优势让它自带“流量”,深莞融合的前沿位置让其深度融入深圳科技产业体系,加上产业配套能力既全又强的优势,可以全方位强化与深圳的科技产业对接。通过近年来“拓空间、优环境”的努力,塘厦正全力打通“任督二脉”,朝着美好目标阔步前进。

致力创新驱动  

打造科技成果转换集聚地  

2019年,塘厦镇无疑迎来创新的高光时刻。从年初掷地有声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集聚地”,到年中的签约、对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等科研院所,再到年末重大科技产业平台陆续启动,全年兴奋点不断,让人看到这座老牌工业强镇的新雄心。

得益于工业先发优势,塘厦镇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雄厚的制造业集群,科技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指标都位居全市前列,创新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但同时,塘厦镇也面临着大型科技创新载体短缺、龙头型科技创新企业数量不足、城市发展空间瓶颈日益突出等短板制约。

2018年,塘厦镇GDP成功跨越4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该镇的第一支柱产业和先导性产业,但受长期加工贸易思维影响,塘厦镇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环节,产业链前端的研发设计和后端的品牌打造环节不足,企业整体附加值不高。如何处理好供给侧减法和加法的关系,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释放低端落后产能对有限资源禀赋的占用,为经济发展腾出空间?这些命题亟待破解。

受经济大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依靠传统要素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如何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依托毗邻深圳的优越地理位置和长期的发展积累,不断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引导和支持企业内涵增长和集约转型,促进产业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塘厦镇亟须作为。

正因如此,塘厦镇在2019年坚持创新更显魄力。对比前几年,塘厦镇明显意识到自身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方面建设滞后、产学研合作有待加强等问题,为此,塘厦镇去年在科技创新领域持续推进“自选动作”,体现了路径选择的决心以及着眼未来的眼光。塘厦镇积极探索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机制,完善科技成果全链条转化通道,健全多元化多层次科创投融资体系,完善新型产业培育和招商机制,全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地,并致力于为全市创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机制提供新鲜经验。

塘厦镇去年4月即启动了创新强镇建设,探索规划共建创新强镇。目前,陆续有一批名科研机构、名科学家团队与塘厦镇建立合作关系。去年9月,“东莞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塘厦镇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正式揭牌,标志塘厦镇与松山湖实验室强强联手,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其中,松山湖实验室与塘厦镇签约了3个科学家团队,掌握的技术分别在多孔陶瓷及复合材料、透明陶瓷材料、轻元素低维量子材料等领域具备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积极引入更多的国家科研机构在塘厦设立创新研究院,通过构建“研究院+产业生态圈”的模式,助力塘厦科技强镇建设。抢抓窗口期,依托塘厦制造能力强、综合成本低的优势,通过“腾笼换鸟、筑巢引凤”,吸引一批深圳及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在塘厦转化和产业化,将塘厦打造成具有全省全市影响力的重要创新节点,已成为全镇上下共同的目标。

在2019年《东莞镇街科创力指数》排行榜中,塘厦仅次于松山湖与长安,科创力指数名列全市前三。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正式开启,东莞的创新能力将显著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下,毗邻深圳的塘厦无疑具备更多的“天时地利”,其发展前景也更让人期待。

优化拓展空间  

布局CBD塑造城市发展新貌  

很多优秀的城市都会梦想有个CBD,塘厦也不例外。根据最新的相关规划,塘厦镇环市路站将打造一个汇集商务办公、商业消费、城市公园、公交换乘和公共服务于一体的上盖综合体。塘厦镇环市路站TOD定位为社区型,承载居住的服务配套功能。功能用地为圈层式布局,核心为商业,外围居住配套,开发强度沿轨道站点及迎宾大道—环市北路递增。

其中,重点建设的TID设计要点为打造区内地标,将引领塘厦镇中心天际线。从目前来看,塘厦迎宾大道边上的地块,有条件建设一栋260米的高楼,成为该镇第一高楼。

随着规划的出台,人们都在猜想,耸立于东莞东南临深片区的最高楼,会是什么样子?塘厦中心区的未来,又会是一场怎样的繁华?塘厦与深圳的交界线长达21.5公里,交通网络完善发达,在工作、生活上与深圳实现高度融合。在与深圳同城化的节奏之下,塘厦要实现对深圳创新资源的招引,必须努力向一线城市的标准看齐,尽快使城市面貌和品质从根本上发生转变。

去年12月,塘厦镇召开《塘厦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动员大会,主动与深圳对接。据了解,编制的总体规划中将更加突出、明确塘厦城市布局。塘厦东部将打造为高科技产业带,中部打造为行政金融文化中心,将科苑城产业园打造为科技成果研发、加速转化和总部服务区,将塘厦西部打造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东北部打造为高铁经济区、塘厦城市副中心。尤其在行政中心区中轴线,沿观澜河将打造一河两岸亮丽景观。

转变已经在发生。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塘厦著名的工业区,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138片区曾为塘厦经济腾飞立下“汗马功劳”。如今,138片区旧改规划用地以商业、商住为主,将全力打造为宜居宜商的现代商务休闲区。去年底,塘厦首个文化创意产业园落户138工业区,曾经的老厂房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塘厦的文化创意基地。

城市的晋级需要发展空间。近年来,塘厦重新布局与谋划城市发展蓝图,并重点推动138片区、128工业区的连片“三旧”改造示范点建设,全面提速塘厦城市更新工作。相比其它镇区,塘厦在2019年的城市更新节奏走得更为迫切,想要改变城市面貌的初心也被更多人看到,并付诸到行动中。

塘厦历任主政者一直看得通透,塘厦最大的优势就是毗邻深圳,承接深圳产业外溢,最大的短板是土地资源缺乏,发展空间不足。因此塘厦镇委、镇政府确定走“向统筹要红利,向集约要效益,向天空要空间”的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之路,并收获了成效。

方向既明,大道通衢。塘厦在原来7个重大科技产业平台项目基础上新增东深128、三局高丽、凤凰科技产业园三大平台,组成10个重大科技产业平台,10个项目计划固定资产总投资超1000亿元,预计年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可增加生产及研发办公载体面积超过800万平方米。近期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有“石潭埔产业新城+华润智慧绿谷+硅谷动力产业园等,2019年塘厦已动工的17个重大产业项目,就有6家为深圳企业,深莞产业合作的根基更为扎实。

高铁通车预期  

高水平构建门户枢纽  

对于东莞的铁路,可能人们已经习惯了虎门高铁站,或者是和谐号经过的东莞站、常平站等,印象中还并未对正在建设中的塘厦高铁站烙刻下多深的印象。而随着塘厦高铁站改名为如今的东莞南站,交通枢纽与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尤其在2021年赣深高铁即将通车的预期下,东莞南站正将塘厦推向门户位置,并为其打开了更广阔的时空坐标轴。

赣深高铁通车后,东莞南站可实现高铁、城轨、地铁“零换乘”,汇集了“赣深高铁+中虎龙城际+东莞地铁1号线”,这些线路都可以便捷到达深圳。目前各方正高标准规划高铁站周边区域的土地功能、产业发展、交通组织、公共服务等与之衔接,以打造湾区东岸商旅休闲区、莞深特色创智服务区、东莞东南综合枢纽区目标谋划规划布局。“要认真研究东莞南站在塘厦、东莞临深片区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功能定位,加强市镇统筹联动进行高水平规划,努力将其打造成全市未来交通重要枢纽和新的增长极。”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在去年7月调研时的寄语言犹在耳,肯定了塘厦镇经营城市的思路理念。

随着高铁即将到来,塘厦的城市定位无疑将进一步拔升。它不仅仅只是东莞东南临深片区的中心镇,随着对接深圳、通向内陆的腹地打开,塘厦的区域价值将更加“金贵”。今后到来的不仅是高铁,还有随之聚拢的人流及人气,以及让塘厦振奋的“高铁经济圈”。当前,塘厦规划打造占地约15500亩的“高铁经济圈”,以此加速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使其成为临深片区发展的“引爆点”。

而围绕高铁站的林村,本身即是集体经济傲视东莞的强村,这为相关规划布局提供了保障。比如建设中的林村汽车产业城,将争取未来3年内,汽车销售品牌店达50家以上,汽车年销售额达60亿元;争取未来5—10年,打造成为东莞、深圳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汽车产业集聚贸易城,汽车销售品牌店达100家以上,年销售额达100亿—150亿元。

高铁呼啸而来之时,也是塘厦发展潜能释放之日。不仅如此,在2020年底深圳外环高速通车后,塘厦东有从莞高速,西有莞深高速,南有深圳外环高速,北有惠塘高速,塘厦将形成东西南北四条高速环绕的局面,从塘厦去深圳各区都将极其方便。

汇聚各类人才  

深莞融城加速片区中心崛起  

在我们这个时代里,爱是我斗争的方式……”伴随着悠扬的乐声,去年12月20日,塘厦音乐剧发展十周年音乐会落下帷幕。音乐会再现了塘厦原创音乐剧的精品。10年来,音乐剧塑造了塘厦的城市形象,国内很少有镇一级能创作出如此多登上“大雅之堂”的音乐剧,比如《》《爱上邓丽君》《啊!鼓岭》等蜚声时代的作品,让塘厦原创音乐剧品牌走向了国际。

当几年前挖掘车的臂锤凿下去时,人们还不敢相信塘厦三正半山酒店的地底下,真能冒出温泉来,而酒店还是义无反顾地坚持投入。时至去年底,塘厦不仅拥有了“东莞第一泉”,酒店还承办了为期一个月的2020年广东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这也是东莞首次。东莞、深圳的人们以后想泡温泉不必舍近求远了,在塘厦就可以泡上,梦想的种子正在开花结果。

更近的期待还有塘厦的文旅项目。春节前后,由华侨城开发的“欢乐花谷”将面向市民更放,美丽的花海正待人欣赏。而在此背后,则是将在塘厦开发建设的华侨城文旅综合开发项目和龙背岭特色精品示范村项目。新年伊始,塘厦文化会客厅作为全市首创的公共文化项目即将开放,塘厦将以更加自信绰约的风姿呈现在世人面前。

2019年,塘厦镇已成功创建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塘厦打工歌曲创作与推广”作为广东省唯一一个镇级示范项目,被广东省文旅厅推荐代表我省申报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并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被列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2019年,塘厦还试点推广街长制、楼长制,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比如在田心社区鹿苑路的出租屋,楼长常到租户家里,向他们宣讲关于安全、环卫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如今租户每天都会把垃圾送到楼下固定的存放点,共同维护环境卫生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

作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基本的单元,楼是一个点,街是一条线,如何把点、线串连起来,把它管好,需要建立科学创新的机制、体制。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只有当一座城市内外兼修之时,才能“引得凤凰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事实上,当2018年深圳人才安居集团通过公开竞拍的方式,拿下塘厦中心区地块时,曾引发巨大轰动和猜测。直到2019年大家都看明白了,该地块在去年3月份备案成功,目前已经动工,意味着塘厦中心区将打造为全面集聚创新人才和新兴产业的高地。塘厦为深圳的人才安居住房配备了高端的“轨道交通+商圈”,这将成为深莞融城加速的重要佐证,类似华为松山湖园区的故事可能即将在这片热土上演。

放宽观察的视界,塘厦的城市未来充满了太多想象,综合实力和城市影响力将实现更大跃升,终将打造成为东莞东南临深片区中心,凸显经济、文化、交通、行政和公共服务5个中心职能。

然而标兵未远,追兵已近。塘厦也要看到临深片区其他各镇,也正积极优化自身服务环境,通过增加土地、资金支持,创新招商举措,强化对深圳转移企业的吸引力,对塘厦吸引优质创新资源要素产生一定的分流影响。竞与合,纵与横,将继续考验塘厦的未来。

■记者观察  

集聚科技创新资源  

搭建载体平台融入创新圈  

2019年对塘厦镇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三区”叠加的重大历史机遇,莞深融合发展的深度、广度和高度进一步提升,塘厦迎来新一轮创新动力。

事实上,当前东莞各兄弟镇街的发展竞合日趋激烈,百舸争流、千帆并进。其中的“佼佼者”依托新兴业态、创新转型保持迅猛发展势头,逐渐形成加速赶超之势,包括临深地区其他各镇,也正发挥各自优势互比赶超。区域转型升级进入下半场,塘厦如何抓住发展新机遇,增强与深圳等地协同互动,尤其是在产业迭代发展的大潮之中,找到科技创新的升级新策略,建立实体经济的竞争新优势,值得关注。

总体来看,2019年更多的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正不断向塘厦集聚,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深圳企业选择落户塘厦,除用工成本和用地价格相对深圳便宜外,还有塘厦地理位置优越和交通方便等诸多因素,其完善的产业生态链与突出的配套能力同样是吸引深圳优质资源的“利器”。

刨根究底,塘厦正抓紧搭建科技产业平台,优化园区产业空间,进一步提升“拓空间”成效,让自身成为“香饽饽”。尤其对于镇内科苑城和凤凰科技产业园两个重点园区,相关推进进展引人关注。科苑城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位于东莞市的重要节点之一。目前纳入节点范围土地约有3300亩,塘厦镇计划将节点片区东面连片的未开发利用地约3000亩,调整为产业用地,整合周边莆心湖社区、沙湖社区等工业资源纳入科技创新走廊节点规划调整范围,调整后科苑城片区将超过14222亩,为产业发展空间提供重要支撑。

凤凰科技产业园将采取新型产业用地M0模式建设,重点引进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等新型产业,刚揭牌的“东莞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塘厦镇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落子于此。

立足当下,塘厦应进一步明晰未来重点打造的支柱产业范围,重点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环节延伸,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领域的渗透,增强招商的指导性和方向性。在此基础上,围绕完善产业链布局进行企业招引,壮大支柱产业规模,增强企业之间关联配套与生产协作,形成产业发展的“拳头”优势。

放眼长远,塘厦有必要对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新趋势,进行深度分析研判,找准新的经济形态需要的成长环境和政策需求,探索新业态如何与塘厦产业转型升级相融合。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针对此类新业态企业,与传统生产企业进行区分,甚至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对口部门,主抓新业态培育和服务工作。

不仅如此,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成长壮大,与金融资本之间的关联越发紧密,科技企业往往也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抢占市场等环节,都需要金融资本的“注血”。但是与深圳等地相比,塘厦的金融配套服务明显滞后,与东莞市内其他先行镇街相比也有所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创新企业的成长。塘厦亟须强化金融服务支撑,为科技企业“注血”,才能让科技创新走向更高端的区段。

创之难,守之坚。没有破就没有立,塘厦正在奋笔疾书中努力交上自己新一年的答卷。

南方日报记者 朱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