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尾古村落光书室就有19间 出过一批秀才和举人

21.08.2016  16:39

夜幕下的塘尾明清古村落。(本文图片均由首席记者 陈帆 摄)

村民从古巷穿过。

东门骑楼。

自古文风盛,诗礼传百年

东莞时间网讯 我们从东门穿梭到北门、南门、西门,最后回到北门,一路来感慨古村落的幽静、神秘和传奇。古村落名叫“塘尾”,建于宋代,位于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以古围墙为界,全围总面积为39565平方米,现存古民居约268座,21座祠堂,19座书室,10眼古井,4个围门,28座炮楼,是东莞现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代村落。

塘尾古村落的祠堂雕梁画栋,封檐板、梁架木雕和犁头、横梁石雕工艺精美,重修后的祠堂别具一格、焕然一新,彩绘的花鸟、人物栩栩如生,意味悠长,宛如一个道不完、说不尽的历史故事。十九间书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祠堂、古民居、古井之间,七纵七横,组成“井”字形网状布局。“康王宝诞”延续300年,红灯高悬、鲜花锦簇、彩旗飞扬、鞭炮震天,数百村民  “抬大神”巡游,铜锣开道、鼓乐齐鸣……处处彰显着古村落经久不衰的传统魅力!

最有趣的是,我们站在南门的高处,俯视而观,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塘尾明清古村落依山势缓坡而建,一大两小的鱼塘配合着村前的两口古井,宛如一只威风煞煞的巨蟹守护着村落和千亩良田。在这只螃蟹的保卫下,塘尾村历经数百年沧桑,古村落的围墙、炮楼、里巷、祠堂、书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建筑保存完整,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

塘尾明清古村建筑群。

李氏宗祠背后的故事

“莲溪自古文风盛,诗礼承传数百年。”曾看过这样一句诗,因此对于莲溪颇为好奇,后来得知诗中的“莲溪”就是塘尾古村。那塘尾古村又是一个什么地方?

为了探索古村落的历史故事,我们驱车来到塘尾古村落。我站在水塘前,远远看到从土地庙里袅袅升起的香火点缀在红色的墙体、红色的房檐、苍翠的绿榕、砖垒砌的碉楼之间,映衬出古村的神秘、古朴、典雅的氛围。

我们从“秀挹东南”的东门到北门,沿着青石小径,穿梭在狭窄、幽静、惬意的巷道中,看到一座座古老而安详的梅庵公祠、景通公祠、琴乐公祠、敬如公祠、叶一公祠、惠宗公祠、李氏宗祠等依古民居而建。

其中李氏宗祠面积最大,五开二间三进式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梁架结构,宽17.8米、长43.7米,占地面积777.9平方米。祠堂雕梁画栋,封檐板、梁架木雕和犁头、横梁石雕工艺精美,重修后的祠堂别具一格、焕然一新,彩绘的花鸟、人物栩栩如生,意味悠长,宛如一个道不完、说不尽的历史故事。

陇西李氏家乘》记载,宋末时期,李栎囚遭受权贵排挤,母亲带着他背井离乡,从东莞白马逃到塘尾。身材魁伟、相貌英俊的李栎囚被黎式人家看中后便入赘为婿,他带着母亲、妻儿另立门户,盖房置业。李氏逐渐兴旺,历元、明、清六百年的发展,至光绪年间人口增至1000多人,塘尾村落逐渐形成以李氏家族为主的聚落……

几百年来,李氏祠堂经历日晒雨淋、饱经风霜,几番重修。至今,我还听老人谈起,村人修建祠堂时,为尊奉携儿出逃、艰苦一生的祖婆立围始祖,后来就有了塘尾村“有立围伯婆,没有立围伯公”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