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惠:多方着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超预期事件层出不穷,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增大了我国外循环阻力,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相对减弱。“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问题躲不开、绕不过”,“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性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对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提升发展能力,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管控发展风险。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充分释放国内需求的强大动力,纵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增强动能,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巩固提升超级大市场规模优势,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流转,持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活力,有力保障国内大循环安全可靠,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一、 需求侧发力:持续扩展有效需求,充分释放巨大潜在内需的强劲动力
2021年,我国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9.1%,比2020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国内大循环的主体作用愈益突出。鉴于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持续扩大和深度释放国内需求,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是国内大循环高效有序循环流转的重要基础,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要紧紧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将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扩展有效需求,将潜在巨大需求深度释放转换为现实需求,源源不断地向国民经济循环注入强大内需动力,从动力源头入手确保经济持续有序运行。总体而言,要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方面发力,大力提升有效消费,持续加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以有效需求提供内生持续强劲的动力,切实保障国民经济有序循环流转。
(一) 要切实提升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充分释放巨大消费潜力,持续扩大有效消费需求,建设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增强国内循环的持续动力和连续可靠性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消费需求。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加速转变,消费驱动取代出口和投资拉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作为最终需求,消费是内需基本动力,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持久拉动力,是国内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要扩展有效消费需求,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完善消费需求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
第一,要切实“稳就业增收入”,持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充分释放有消费意愿无消费能力群体的巨大潜在需求。“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获得收入进而提升消费能力的主要渠道,“要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拓展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切实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要深入改革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通过三个层次和环节共同作用,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切实提高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和劳动收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要缩小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收入差距,加快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提高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为经济循环运行和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确保社会稳定和谐发展。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国民社会保障水平,消除群众后顾之忧,化解“消费抑制”,让老百姓“敢消费”,深度释放消费潜力。
第二,要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持续激发居民消费意愿,充分释放有消费能力无消费意愿群体的强劲潜在需求。要进一步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新消费模式,丰富新消费场景,构建功能齐备、优质便捷、有序高效的城乡便民消费服务体系,拓展城乡消费市场,促进消费转型升级、扩容提质。要积极培育壮大智慧产品和智慧零售、智慧旅游、智慧广电、智慧养老、智慧家政、数字文化、智能体育、“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托育”“互联网+家装”等消费新业态,加强商业、文化、旅游、体育、健康、交通等消费跨界融合、协同发展,积极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个性化消费新场景,深度释放巨大传统存量消费需求,全面激发新型增量消费需求。
第三,要高度集成提升消费需求优势,加快建成全球最大消费市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更深层次释放需求动力。2021年我国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4.08万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5.4%。短视频、直播带货等电商新业态蓬勃发展,消费新形式、新平台、新业态、新格局加速发展。2021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42.3万亿元,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4.5%,连续九年保持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地位。在网络零售、跨境电商和移动支付等消费领域,我国已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0%,消费市场还存在巨大增长空间,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支撑的全球最大市场规模仍有巨大增长潜力。未来,我们要进一步集成消费规模、消费能力、消费形态、消费格局等方面优势,开拓新的消费增长点,全面促进消费市场提质升级,扩大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依托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形成新动能,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环境,加快建成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和消费大国,提升全球消费引领力和带动力。
(二) 要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持续“补短板强弱项”,增强国内循环的持续动力和连续可靠性
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投资空间和潜力巨大,新型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建设的投资需求巨大。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有助于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确保国内大循环持续流转和安全循环。
第一,要针对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释放投资的乘数效应和持续动能。要聚焦重点领域,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公共服务投入,加大农业农村发展投资,加大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要进一步发挥公共服务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投资“乘数效应”,持续激发投资活力,深度释放内生增长动力。
第二,要针对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可靠稳定基础上的高质量发展能力。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要树立极限思维,高度重视极端情况下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更好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加大基础材料、核心元器件、关键设备、工业软件等方面投资力度,全力推动实体产业全链条转型升级,持续释放投资动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和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增强产业持续发展的多元化保障和自主替代能力。
第三,要稳定投资信心和预期,持续增加民间投资,增强经济活力和韧性。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一半以上,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力军,是最有活力和极有韧性的投资,是保持投资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是民间投资主体,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坚定不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稳定民营企业的投资预期和发展信心。要加大对民间投资支持力度,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支持民间投资参与102项重大工程等项目建设,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有效拉动民间投资增长,壮大民间投资总量,扩展民间投资增量,优化民间投资结构。
二、 供给侧着力:以结构性改革深度释放有效供给动能
供求结构错位导致经济循环不畅问题的关键在于供给侧。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纵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国内循环内生动力,提高国内循环安全可靠性,实现经济有序运行、畅通循环和可靠可持续发展。要以持续深入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用高质量供给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要增强有效供给动力活力,促进生产要素循环流转、有机衔接,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通供给卡点、堵点、脆弱点,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优化供给结构,强化供给创造需求动能,提升供给体系动态适配性和高水平匹配度,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可持续性和韧性。
第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创新发展引领动力足、可靠性强的国内循环,充分释放创新第一动力作用。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持续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产业创新、组织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新的优势制造能力,深度释放创新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创新型经济,实现国民经济足动力、强韧性和高水平循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统筹调配创新资源与要素,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确保国内循环发展安全可靠。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建设动力足、有韧性、安全可靠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第二,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新市场供给创造新市场需求,形成国内大循环的持续动力。要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进而增加有效供给的功能,持续增加高质量有效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满足百姓日渐多样化、个性化、数字化、品质化的消费升级需求。要从供给侧推动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发展,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引领社会新需求,培育新消费增长点,发展新型消费模式,培育消费新业态,拓展消费增量,培育壮大消费增长新动能。
第三,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确保国内循环发展基础安全可靠。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社会财富,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量优势,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市场空间广阔,实体经济发展条件好、基础实。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发挥制造业基础性、主导性和引领性作用,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提升实体经济的动力、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从根本上化解金融风险,确保国民经济有序运行、安全发展。
三、 供求协同用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稳链强链”扩展格局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找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点,着力推进供求两侧实现更高水平良性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第一,要进一步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系统破除制约国内循环大市场的制度障碍,充分释放超级大规模市场动能,确保国内大循环可靠发展。要打破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在全国范围实行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社会信用制度、市场监管制度,着力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高政策的统一性、规则的一致性、执行的协同性,加快建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扩展市场力量和市场作用,不断增强国内超级大市场的吸引力与影响力。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提升市场基础设施联通打通的系统支撑、智能化程度和衔接效率,拓展市场广度深度,打通制约国内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激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动力,促进商品和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以全国统一大市场集聚资源、扩展机会、打通边界、激励创新、增添动力、推动增长、优化分工、促进竞争,以规模扩大、结构升级的内需牵引和催生优质供给,全面深度释放超级大市场的动能,实现投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高质量、高水平循环。
第二,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活力动力,增强产业体系发展的可靠性。要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低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增长引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高质量发展,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产业链供应链是经济运行的基础和关键,拥有全套产业链意味着我国产业链具有稳健性和抗风险能力。未来要深入实施工业强基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补齐基础软件、核心硬件、基础原材料等短板,整合优化传统产业链,推动实体产业全链条转型升级,加快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持续“稳链”“强链”“补链”“延链”,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注入动力、增强可靠性,提升发展的抗风险能力。
第三,要形成城乡区域城市协同发展格局,推动重大战略有机衔接和协调联动,培育基于市场的产业链衔接内生动能,提升区域合作稳定性。要“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要推动跨区域“链长合作”和“链主合作”,促进形成纵向一体化的产业价值链区域关联,强化供求协调一体化的市场关联,培育产业链衔接和市场互动的内生动能,提升区域合作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地区集聚。要以大空间大战略布局推动大协调、深协同发展,优化区域经济发展体系,持续释放强大发展动能。
第四,要坚定不移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释放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形成的强大动能。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创造发展奇迹的宝贵经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进一步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开放水平和开放质量。要促进国内国际规则有效衔接,稳步有序推进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转变,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更好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要将“内循环”和“外循环”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践,以国内大循环牵引国际大循环,以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有效实现双循环互促共进,形成良性循环、安全可靠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释放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形成的强大动能,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实现更安全可靠、更加强劲、更可持续的发展。要发挥开放拓展循环空间功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保障发展环境的安全稳定性。
(作者王廷惠,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