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物理】“织网”知识 提升能力

11.04.2016  17:42

   

 

  受访名师:邓学叨(广东梅县东山中学)

  2011年参与撰写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资助课题《高中生生存能力之心理健康教育设计与研究》;获“2013年梅州市邹锡昌高考优秀指导老师奖”、“2012-2013学年度梅州市教学工作先进教师” 、“培养梅州市2013年高考理综学科高分尖子拾伍名奖”等奖项。

  【名师点拨】

  把整个高中所学的物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训练审题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应试技能

  概括总结,形成结构

  在第二轮复习中,要把整个高中所学的物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资料书上归纳好的知识网络,毕竟不是学生自己的。如果学生自己肯花些时间去整理,哪怕较为粗糙,也会受益匪浅,因为整理知识网络的过程,就是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描述物理公式定理的过程。例如一位高三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运用作了如下概括:

 

  专题复习,综合提高

  第二轮复习,应根据历年高考命题的情况,根据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若干专题,突出重点,进行以点带面的复习,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物理知识点多,而理科综合考试中物理的题数有限,只有15题,所以命题的特点:一是重点考查物理科的主干知识;二是重视学科内的综合。

  可以确定第二轮复习的专题如下:1.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2.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3.能量和动量。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5.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6.电磁感应与力学。7.欧姆定律、电路串并联与实验。

  训练审题能力,增强应试技能

  应试技能是多方面的,其中“输入”和“输出”能力是两个重要的方面。与“输入”对应的是审题能力,与“输出”对应的是表达能力。

  审题能力的训练,虽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每次考试总有人埋怨自己因看错了题而失分,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某些题根本看不懂。这都是审题能力不强的表现,如何才能避免呢?具体来说,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下的两个方面的问题:

  ①关键词语的理解。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值(包括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语言,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不够敏感。关键词语主要包括:对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对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的界定。

  ②隐含条件的挖掘。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通过分析挖掘出这些隐含条件,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物理典型例题

  如图,质量M=1kg的木板静止在水平面上,质量m=1kg的铁块静止在木板的右端。设最大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已知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1,铁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4,取g=10m/s2。现给铁块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力F。若力F从零开始逐渐增加,且木板足够长。试通过分析与计算,在图中作出铁块受到的摩擦力f随力F大小变化的图象

 

  【解题】解:μ2mg>μ1(m+M)g,所以

  (i)当F≤μ1(m+M)g=2N时,铁块与木板都相对于地面静止,有f=F

  (ii)当F>μ1(m+M)g=2N时,如果铁块与木板有相同的加速度a,有

  F-μ1(m+M)g=(m+M)a

  F-f=ma

  此时:f≤μ1mg=4N,也即F≤6N

  当2N<F≤6N时,

  (iii)当F>6N时,M、m相对滑动,此时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f=μ2mg=4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