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称中国WS18复制俄发动机 将装备新型轰炸机

07.05.2015  01:15

  日前,网友拍摄到了中国试飞院一架伊尔76试飞的画面,该机左翼内侧安装了一台新型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

  据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2015年5月刊报道,俄认为2014年12月亮相的WS-18(涡扇-18)航空发动机是D30Kp的复制品,中方宣称WS-18与同月完成了首飞,准备工作长达80天。并且公开了一张官方图片,拥有空中加油管的一架伊尔-76承担了WS-18的试飞任务。

  文章认为这架伊尔-76应该是当年以色列退货的第一架A50I预警机,被取消合同之后,退还给了中国,目前用于WS-18的试飞,这一点是符合逻辑的,拥有空中加油设备的伊尔-76可以帮助WS-18进行最大航程的空中测试。这些测试改装是中国人自己完成的,这一点比印度强。印度空军的Kaeri涡扇发动机也在伊尔-76上进行测试,但是由俄罗斯帮助改装,测试工作也在俄罗斯进行,印度决定国产的LCA战斗机不再部署国产的Kaeri发动机,等于事实上放弃了后者的研制计划,5亿美元的研制费用和长达18年的周期等于浪费。

  WS-18的首飞成功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很快装备部队,还有很长的试飞活动需要进行,包括夏季、春季、动机以及不同地区的试飞活动。至少需要若干年时间才可能正式装备运-20运输机。WS-18的仿制成功,很可能还为研制新一代轰炸机、甚至中程客机打下技术基础。

  从公开的WS-18图片看,风扇直径的尺寸似乎与D30Kp相同。这意味着两种发动机基本的推力可能相当接近。但是后者是相当老旧的发动机,耗油量比最新研制的PS90高出20%,航程却更低。俄决定不向中国出口PS90,后者是伊尔-476专用发动机,目前俄军订购了400台,生产线高度繁忙。克隆80年代技术的D30Kp可能是率先解决有无的问题。当然从2008年开始,俄依然继续改进D30Kp。称作D30Kp Burlak,因为这种发动机还有很大的海外市场,尤其是装备伊尔-76的国家,包括中国,降低了耗油量,起飞推力增加到13000kgf。

  如此看来,中国的下一代战略轰炸机如果存在的话,要到服役,至少还需要10年以上,一切还取决于WS-18的后期试飞是否顺利。即使如此,为何能够仿制D30Kp?要回答这一问题并不复杂。基本的思路依然是苏-27UB双座战斗机(俄并未转移技术)、RD33(WS-13)涡扇发动机那样的。中国获得D30Kp已经超过20年,早期的伊尔-76维修、发动机维修得到乌克兰Nikolaev飞机维修厂(NARP)的技术信息帮助,类似中国、巴基斯坦联合研制的JF-17战斗机所用的RD33发动机在乌克兰的维修情况,为此中国从乌克兰得到了D30Kp(准确地说是KP和KP2型)发动机的维修图纸、技术信息,在这样的技术条件下,如果得到乌克兰专家的帮助,参照D30Kp,仿制出类似的发动机,并且进行局部改进,是中国航空工业近20年来的大致路子。中国版的伊尔-78空中加油机,也是在这家飞机维修厂进行改装的。一共订购了3架,2015年应该全部交付中国。

  一架运-20运输机于2014年送到了珠海航展,意味着运-20的设计师、开发商相当开放,已经着眼于国际市场,准备出口,基于政治因素、价格问题,运-20配备WS-18之后,出口限制会彻底解决,因为运-20构成了对伊尔-476出口市场的威胁,因此俄不太可能轻易同意采用D30Kp发动机的运-20出口第三国。基于相对昂贵的价格,运-20的潜在市场应该首推巴基斯坦、委内瑞拉以及其他伊尔-76的用户。当然最大的运-20买家自然是中国空军自己。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当然是轰-6K轰炸机的生产,目前依然小批量生产过程中,今后是否换装WS-18?值得关注。如果WS-18的推力大致接近D30Kp的话,意味着即使研制下一代四发战略轰炸机,大致的尺寸可能略小于图-160。D30F6的军用推力为9500kgf,加力推力为15500kgf,这种发动机用于米格-31。从2009年起,中国从俄罗斯陆续收到240台Kp型,单台价格大约1400万美元。Kp型的巡航推力为2750kgf,起飞推力为12000kgf。

  图-160使用的是更为大型化的Nk-321涡扇发动机,军用推力达到14000kgf,加力推力达到24990kgf,飞机自重110000公斤,武器载重量40000公斤。

  实际上俄下一代轰炸机的研制,也要求航程、载重量低于图-160,随着冷战的结束,超大型战略轰炸机的需求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隐形、突防技术必须强化。因此从WS-18的身上,已经看到中国战略轰炸机的若干雏形。(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