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华师两教师因论文涉嫌抄袭网上“对掐”

02.03.2016  00:36

  文本对比检测报告单

  这几天,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岁涵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师金理,就一篇论文在各自的博客和微博上展开争论,引发业内关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华师教师岁涵:

  金理评奖之作涉嫌抄袭

  今年1月29日,中国作家网公布了第五届(2015年度)“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获奖名单。复旦大学副教授金理的论文《造人·“伪士”·日常生活——重读〈伤逝〉,兼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位列五篇获奖论文的第一名。

  “这却是一篇涉嫌抄袭他人的论文。”岁涵反映说,这篇论文抄袭了她发表于同年的《进化论与女权——重读〈伤逝〉》(刊发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5期,5月出版),而金理的论文刊发于《南方文坛》2015年第5期(9月出版)。

  “他的论文剽窃了我论文中的部分原文、例证、观点、思路,尤其是他文章中第三章最为严重,却无一处标注出处。这种违背学术规范的做法已涉嫌抄袭。

  岁涵说,早在1月27日,她就向“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的主办机构——中国现代文学馆,举报了金理的抄袭,并将抄袭的比对发在了她的个人博客和微博上(见新浪博客与微博“@山羲”)。

  两天后,中国现代文学馆“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评奖办公室在中国作家网上公布了获奖名单,并设立长达一个月的公示期。

  前日,第五届(2015年度)“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的公示期结束,并未公布最终评选结果。

  岁涵在中国知网上,重新对金理的论文进行了复制检测。她提供的检测结果显示:总文字复制比为43.9%,去除引用文献复制比为28.7%,单篇最大文字复制比为27.5%( 这个单篇为《鲁迅的“伪士”批判及其意义》)。

  记者看到,比对材料中,金理论文中相似内容的来源,除了有来自她的论文外,还有来自于张业松、刘阳扬等作者的论文,以及金理本人以前发过的论文。

  复旦教师金理:

  万字长微博进行说明

  昨日,楚天都市报记者致电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对此事进行采访。相关人士要求记者发采访函,但截至昨晚并未给出任何回复。

  记者试图联系金理本人,该校一名教授转发中文系相关老师的意见说:“金理现在不宜接受采访。论文问题,可向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反映。

  公开资料显示,金理为“80后”,现任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是青年学者、批评家。

  而在第五届(2015年度)“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公示期结束的当天,也就是前日,金理在本人微博“金理fd”上对华师教师的举报进行回应,写了约万字的说明。内容包括:

  “岁涵老师指控我抄袭她的观点,来自我本人2009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该论文可以从中国期刊网下载);岁涵老师指控我抄袭自己以往论文,她所指控的论文都是从我的博士论文中修订出来的系列论文,本来在论述上就有内在的一贯性,在核心观点解释等问题上(比如对“伪士”的解释)确有重复,但每篇论文的论述侧重不同。”

  “我的论文《造人·“伪士”·日常生活——重读伤逝,兼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发表于《南方文坛》2015年第5期(出刊时间为2015年9月),岁涵老师的文章(以下简称岁文)《进化论与女权——重读伤逝》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5期(出刊时间为2015年5月)。从发表时间而言,岁涵在前。

  不过,我文章的主要论题(将《伤逝》与鲁迅的伪士批判相联系、‘重返人间现实’等),已见于本人的博士论文《抗争现代名教——以章太炎、鲁迅与胡风为中心》,完成日期是2008年9月30日。”

  “岁涵老师的理由中所谓‘引用雷同处太多’,我在逐条回复中均有详细说明。比如《伤逝》与《创造》的对读,‘造人说’等,此前早被其他学者所运用,本不是岁涵老师的发明。

  此外,两篇文章都对《伤逝》中较为关键的引文作出解读,所谓‘相同’正因为这些部分是‘关键’内容,需要深入辨析,而我引用的原文还多于岁文,且几处引文早见于本人的博士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馆:

  正在请评委会进行核查

  “‘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在业界是非常权威的奖项,不应该把奖评给‘总文字复制比’这样高的论文。”岁涵提出质疑。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表示,“一般公开发表的论文,如果查重比达到10%左右,都会被质疑抄袭。学术论文,原创是基本要求。不管是抄袭别人论文的内容,还是抄袭自己以前发过的论文,都是违反学术规范的。

  昨日,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吴义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对岁涵老师反映的问题非常重视,但论文抄袭的认定过程比较复杂,“是否为抄袭,一定要经过严格的比对、查询。”该馆正在请“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的评审专家进行认真核查,“核查结果会在近期公开发布。

[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