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球“多”一秒 中国对世界时间有何贡献?

04.08.2016  22:35

    新华网北京8月4日电(记者娄奕娟)8月3日,记者从质检总局了解到,国际计量局近日发布了闰秒调整预报,我国将于北京时间2017年1月1日的7时59分59秒进行闰秒调整。在世界时间的调整上,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并运行的“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钟”参与了国际标准时间修正,对国际原子时的最终确定拥有“表决权”。

  根据闰秒调整预报,格林尼治时间2016年12月31日23时59分59秒实施一个正闰秒,即增加1秒。因为时区差别,我国将于北京时间2017年1月1日的7时59分59秒进行闰秒调整,届时将出现7时59分60秒的特殊现象。上一次“闰秒”出现在北京时间2015年7月1日。

  闰秒是如何产生的呢?国家时间频率计量中心研究员张爱敏介绍说,当前,全球使用两套时间计量系统:一是以地球自转运动计量的世界时;二是国际原子时,由全球70余个守时实验室提供原子钟数据,经少数先进实验室研制的铯基准钟校准后确定。地球自转速率时快时慢导致了世界时的秒长变化,每天快慢可达千分之几秒。国际原子时则是均匀的时间尺度,与地球的空间位置无关,其秒长由碱金属铯133同位素基态在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辐射的频率来定义,精确度千万年不差一秒。

  随着时间的迁延,世界时和原子时在两种时间尺度下的时间差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协调世界时应运而生。国际电信联盟于1971年颁布相关国际建议书,定义协调世界时为国际标准时间,规定从1972年1月1日0时起,世界时秒长采用原子时秒长;协调世界时与世界时的时刻之差保持在±0.9秒以内,否则就用阶跃1整秒的方式对协调世界时进行调整。这个1整秒,称为闰秒。

  1972年1月,协调世界时正式成为国际标准时间,代表了国际原子时和世界时两种时间尺度的结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时间服务的基础。闰秒的调整只对需要精准对时的航天、通讯、电信、金融等领域有影响,不会对公众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

  国家时间频率计量中心副主任段宇宁表示,产生国际原子时的70多个实验室中有3个是中国实验室,在原子时的产生上都具有话语权。其中,国家时间频率中心于2014年自主研发的“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钟”准确度达到1.5×10-15,即2000万年不差1秒,被国际计量局接收为基准钟,使中国成为第8个参与驾驭国际原子时的国家,与法、德、美、英、俄等一起,正式参与国际原子时的校准工作。

  “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钟”的运行使用不但保证了中国在国际原子时合作中的话语权,而且具备了“表决权”,改变了我国只能被动接收国际标准时间的窘境,也为协调世界时的产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