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壕!东莞6位“发烧友”众筹50多万元建球场

07.04.2015  10:17

爱踢足球却找不到场地

6位“发烧友”众筹50多万元建球场

球场在常平,属“半经营半公益”性质,学生练球优先,3年租期满后能否续租成“心病”

东莞时间网讯 4月4日上午,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常平铁路公园对面200米处的普文足球场上,一群六七岁的孩子正在教练指导下练球。

下午2点,这里又举行了一场足球比赛——常平企业职工足球赛小组赛。

普文足球场周围是工厂和荒地,入口有点偏僻,不是很好找,却总是人员爆满,周周如此。

更让人称赞的是,这座球场是由常平6位足球爱好者,众筹了50多万元建起来的。他们不为赚钱,只为让更多人有地方踢球,算是“半经营半公益”吧。

6位“股东”中,有企业老板、会计师、律师……史特凡、曹阳、鄢彪云三位是“带头大哥”。

他们当中,最年轻的也30多岁了。这几个“老男人”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希望从这个球场走出一批职业球员,最好能出一两位国脚,也算圆了他们心中的足球梦吧。

发起人史特凡:留学时组建过球队

海归、帅哥、老板,34岁的安徽蚌埠人史特凡长着一张明星脸,挺拔俊朗,身上有不少让人羡慕的标签。

他是常平晶源公司的总经理,自己创业,企业如今正在转型期。他也是众筹建球场的发起人。

“我以前打篮球。”史特凡说,他高中时才接触足球,老师没怎么教过,乱踢,没有章法。直到去了日本留学期间,他逐渐对足球有了全新的认知。

“日本学生的足球水平非常高,他们一上场踢球,就可以看出基本功非常扎实,过人、盘带都有板有眼,常常让我们这些中国留学生看傻眼了。”史特凡说。

因为不服气,也为了试探一下日本学生的足球水平到底有多高,史特凡和其他中国留学生共同组建了一支球队。球队人员的足球水平在中国留学生中算是顶尖的,但随便拉了隔壁一个班的球队过招之后,史特凡彻底服气了。

对于那场惨败,史特凡至今仍记忆犹新,“完全是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双方的实力不在一个层面上,我们几乎连球都碰不着。这还是随便拉的一支队伍,如果是校队,或者更高水平的队伍,差距只怕更明显。这种差距,也是中日两国足球实力差距的一种缩影。”

经历了惨败之后,史特凡开始观察和思考,试图找出两国学生足球水平差距太大的原因,“日本学校的足球课程是有一套系统的,就如同我们上物理、化学或其他学科的课程一样,有条不紊,按部就班。人家体育课就真当成‘课’在上,绝不含糊。”

史特凡说,因为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很多日本学生的足球水平非常高,这也为包括日本国家队在内的众多专业球队选才,提供了强大的基础。

回国后,史特凡来到常平创业,业余时间开始踢草根足球,之前还赞助过常平的业余足球联赛。

他常被一些球队邀去比赛,“刚开始,技术有点烂,跟不上节奏。”史特凡说,他开始聘请教练,狂练基本功,经过几年训练和比赛的积累,技术大为长进,现在每周基本都会踢一场球,他常打后腰和前卫。

“股东”曹阳:和国脚曹阳同名

曹阳比史特凡年长2岁,也是安徽蚌埠人,在常平做会计师。

说起自己的名字,曹阳还有几分得意。他和中超天津泰达球员、曾多次入选国家队的“带刀后卫”曹阳重名。

“原先曹阳入选国家队时,很多朋友还打电话来调侃,‘曹阳,恭喜你啊,终于有机会进国家队了。’”曹阳笑称,几人当中,他最先接触足球。大学期间担任校队主力前锋的经历,也一直令他难以忘怀。

大概在小学5年级时,曹阳有机会在电视机前观看“意大利之夏”的精彩比赛,“原来足球是这么踢的。”

在宋世雄老师解说声的陪伴下,曹阳认识了“德国三驾马车”和“荷兰三剑客”,当然还有忧郁王子罗伯特·巴乔。足球这项运动,开始在他的心中植根。

之后的初高中时期,曹阳只要一有空,就和小伙伴们找块场地,用书包或砖头摆个门开战。曹阳在大学时顺利进入校队,并担任主力前锋。

2000年大学毕业,曹阳来到常平,业余时间最大的烦恼就是草根球队少,踢球的场地更少,“那时整个常平可能就只有一支球队,这里面还只有我一个外地人,找场地非常困难,经常只好去和邻镇的球队切磋。”

2007年,他和很多志同道合者一同成立了常乐足球队。现在球队里已有45人,每周都会组织比赛。

曹阳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东莞现在的民间足球氛围已浓厚了很多,球队多了起来,还有很多草根联赛,一些比赛还有商家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