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子未必多福

11.11.2014  12:25

  ●口述/阿文  整理/许素芬

  多子多福,在农村许多家庭,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可现实真如此吗?家在梅县桃尧镇的阿文讲述了一件令他万分无奈的真实故事。

  父亲在镇政府工作了几十年,退休后与老妈一起含饴弄孙,日子过得悠闲自在。我们三兄弟虽然书读得不多,但经过一番打拼,各人拥有一片天地。大哥从事汽车维修行业,悟性挺高,干得顺风顺水,几年时间,就在镇上购置了店面。二哥夫妇俩从事农产品收购批发行业,没几年时间也在梅城购买了一套房。我跟着大伙出外打工,随着两个小孩的出生,觉得出远门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凑钱买了一辆农用车,替农户们载一些农产品、建房材料等等。因我服务态度好, 业务逐渐扩大。大约五六年时间,我也在镇上买地皮建了两层楼。

  2005年夏天,毫无征兆,刚满七十岁的父亲突然间就撒手人寰了。失去老伴的母亲悲痛欲绝,根本不适宜一个人独住。召开家庭短会,三兄弟最后商定,我家小孩较小,母亲在我家帮忙带着较妥,他们每月各出50元的生活费。母亲包了家里好多家务,让我特别是妻子轻松了不少。生活充实的母亲脸上逐渐恢复了以前那暖心的笑容,我心里有了莫大的安慰。

  今年初,平日身体无恙的老母亲经常头痛手软、腰酸背痛,彻夜失眠。到村里的赤脚医生处看了多回,钱花去不少,但效果甚微。我提议到镇医院治疗,母亲说,老了,没必要了。我知道她是心疼钱,强把她载至镇医院。可多是缓得了一时之痛,不久又复发。几个月下来,每次一百多元的医药费,除去农村医保报销,也花去有好几千元了,这对于全家只有我一个人挣钱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轻的负担。妻子不时埋怨:你妈又不是只有你一个儿子,怎有只你负担医药费的道理?何况,两个哥哥生活不错,我认为应该大家均摊才对。

  把两个哥哥、嫂嫂召集到我家,我开门见山地说明妈目前的身体状况和所有开支。短暂的沉默之后,大嫂说道:“总不能年轻时帮你家干活,一点小病也算上我们的一份吧?”这是小病吗?我转望着两个哥哥。大哥表态:有病嘛,就是花再多的钱都得医治。随即从口袋中掏出500元递给母亲,接着说道:“你大孙子去年考上大学,学费、伙食费一年要近5万元。”二哥也随即掏出500元递给母亲。母亲默不作声地接过了钱。

  此后,他们对母亲身体有病的事均不闻不问。

  前阵子,母亲从间歇咳嗽到低烧不止,到镇医院看了多次都无法找到病因。电话里,两个哥哥对我提出到县医院检查的建议不置可否。几天时间,母亲从无精打采到处于半昏迷状态。我心痛不已,就是自己独自筹钱也得把母亲送到县医院医治,才不会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我们夫妇俩把母亲送到梅县人民医院,经X光、B超、心电图、验血、CT等一系列检查,确诊出是结肠炎引起的低烧。医生建议要留院多观察几天,才能确保彻底医好。第五天,两个哥哥才赶到,对总费用只字不问,各拿出500元放到桌上就匆忙回去了,好像多待一会就要多出钱似的。从入院至今,所有费用除医保外个人支付已达近万元。妻子私下里又发起了牢骚,我能理解她的心情,安慰着她:“就当妈只生了我一个儿子好吗?”她叹了口气,不再言语。

  面对兄长的言行,我不禁感慨万分:多子未必多福,人哪,切记:自己终有老之将至的一天,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