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手”植根基层传播文化(图)

17.11.2015  18:27
罗定市附城街道文化站长陈钦才当过多年的厂长,因一个机遇于2002年走上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道路,从此便植根基层,将文化传播到乡村每个角落。

  陈钦才与同事抬着放映设备下乡为村民放电影

  文/羊城晚报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刁定宏 张嘉嘉

  图/羊城晚报记者 郑迅

   站长其人

  陈钦才今年53岁,2009年接任云浮市罗定附城街道文化站站长。在其带领下,该文化站已连续9年获得省特级文化站称号,被评为云浮市先进文化中心等。罗定市文广新局办公室主任赖翠为他点赞:“才哥能守住文化阵地,又能创新开拓,是基层文化工作的多面手。

  罗定市附城街道文化站长陈钦才当过多年的厂长,因一个机遇于2002年走上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道路,从此便植根基层,将文化传播到乡村每个角落。他每年坚持送300多场电影下乡,请大学生为农村留守儿童支教、支农,还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他常说,基层文化的建设不是“面子工程”,而是一项“民心工程”。

   6年送戏下乡近2000场

  作为省特级文化站,附城街道文化站的总建筑面积达3800平方米。但陈钦才的日常工作并非仅仅守在文化站里,他的足迹遍及辖内23个农村。每年有一半以上的夜晚,他与3个搭档载着设备下乡为村民放映电影。全年下来,他们至少要放映电影300多场,几乎“全年无休”。

  文化站站员黄春风是陈钦才放映电影的搭档之一,在他眼里,“才哥是个非常尽责的好站长,每放一场电影都必到,还要亲自开车”。离文化站最远的东冠村有50多公里,开车来回需花2个小时以上,再加上放2场电影需要3小时,陈钦才与搭档们回到家常常已是晚上12时。

  搭档们都记得,2013年底,他们去木护村放电影,在回来路上遇上大雨,遭遇山体滑坡,道路被堵住了。等雨停后,他们向村委求助,村民连夜开来挖土机清除路上土堆,他们才得以通过。他们回到家时,已是第二天凌晨2时。妻子有时抱怨,陈钦才就耐心解释:“在节日晚上,能让村民开心地看上电影,我辛苦一点也值得。

   请大学生到乡村支教

  陈钦才为乡村送去的,也不只是电影。有一次,他到平湾村放电影,与村里小学的校长聊天得知,由于比较偏远,村子的文化建设较为薄弱,留守儿童较多,他们跟外界接触太少。他把这事牢牢记在心上。刚好,他的儿子在广州读大学,要到广西参加“三下乡”。“何不请这些‘三下乡’的大学生到附城的乡村呢?”陈钦才把想法与儿子小陈一说,一拍即合。

  从2011年到2014年,儿子小陈便与同学们共30多人,利用暑假时间来到附城。他们分成三组,到农村里义教、支农,教留守儿童们学习英语,向农民普及法律、科普知识等。4年下来,共有12个村庄、几千人受益。

   为外来工打造精神家园

  附城街道有不少电子厂,外来务工人员众多,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是陈钦才工作的重点之一。附城街道办党工委委员陈发介绍,陈钦才把外来工的文化生活纳入文化建设的计划中,为外来工打造精神家园,使他们在异乡也能享受到文化服务。这些年来,文化站为外来工办理了3000多个会员证,外来工可随时到文化站读书、看报、上网,平均每天都有40多人次前来文化站享受文化服务。

  2012年春节,陈钦才留意到,不少外来工留在附城过年,到文化站唱卡拉OK,于是萌发了为外来工举办歌唱大赛的想法,并得到辖内工厂以及外来工的热烈响应。他想方设法拉来赞助,办起了“阳光美域杯”外来工歌唱大赛,大大地丰富了外来工的业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