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镇大井头社区村民每年自办文化节

25.09.2014  14:31

  ■大朗镇大井头社区文化艺术节开幕。图为开幕式表演现场。(记者杨泽彬 摄)

   东莞时间网讯 传统粤曲大戏,时尚模特走秀,惊险醒狮走桩,轻盈女子龙舞……昨晚,大朗镇大井头社区文化艺术节如期开幕,台上精彩的表演令人目不暇接。更让人惊叹的是,这台五光十色的晚会,无论司仪还是演员都是当地村民,所有节目也是他们自编、自演的。

  从2001年开始,国庆期间成为了大井头社区最热闹的日子,村民自办文化节,他们白天打工、做生意,晚上登台舞龙唱大戏,一连玩足八天。社区干部叶先生告诉记者,14年来文化节从不间断,每年参演群众超过400人次,吸引了周边上万群众同享欢乐盛会。

   家家户户有代表登台演出

  夜幕下的村庄,变成了一个灯火辉煌的大舞台。昨晚,大井头社区进入一年一度的“文化节奏”,第14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华丽揭幕,村民唱着粤曲、舞着龙狮麒麟、摇着太极扇轮番登台表演,载歌载舞欢庆祖国华诞。

  “每年最热闹就是这个时候了。”社区干部叶先生告诉记者,在大井头社区,一年一度的文化节比过年还要热闹,社区十几个文艺团队悉数登场,400多名村民参与演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代表”。文化节期间,村民扶老携幼前去捧场,孙儿为爷爷加油,女儿为妈妈鼓劲,台下台上一家亲,十分热闹。

  文化节一连举办八天,主要的文化活动都安排在晚上进行。“表演给你看的都是村民,真正的群众演员。”叶先生说,这些上台表演的村民,有的在工厂打工,有的自己做生意,也有家庭主妇,白天他们都在为生计奔波,只有夜里他们才能腾出时间参与活动。

  村民不仅自得其乐,还引来众多街坊邻里围观,万人空巷的旺盛人气更带来巨大商机。“我的小店生意比平时多了五六成,人多的时候收银都忙不过来。”在大井头经营一家小食店的陈先生笑着说。

  十四年办节

  村民收获自信

  白天忙生计,晚上忙唱戏,大井头群众为何如此热衷文化活动?一台村民自办的文化节为什么能坚持了14年之久?

  社区一名老干部告诉记者,新世纪初,大井头农民告别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然而闲下来后打麻将的村民越来越多,因为输钱引发的争吵和纠纷时有发生。“为了改变不良风气,村里决定建一个文化活动中心,让村民跳舞唱戏过健康的生活。”老人回忆说。

  说干就干,那年春节过后,大井头农贸市场二楼被改造成为文化活动中心,并划分出武术室、舞蹈室、书法室等10多个活动场所,该活动中心达3000多平方米,在当年堪称“土豪级”。早在明清时期,大井头醒狮、粤曲就名噪一时,活动中心建成后,村民重拾旧好,每天晚饭过后便呼朋引伴敲锣打鼓、吹拉弹唱自娱自乐。村里又数度置办音响、乐器,支持村民把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短短一年时间,村民便自发组建了粤曲队、醒狮队等10多个业余团队。

  为了给爱艺术的村民一个舞台,2001年9月25日,大井头举办了第一届文化艺术节,村民踊跃报名、活动大受好评。就这样,一转眼14年过去了,社区文化节根本停不下来。

  十四年文化节,让大井头群众生活有了不小的变化。“健康文明的活动多了,家庭更加和睦了;登台表演的机会多了,村民变得更自信了;外出参赛获奖多了,大家对集体的荣誉感、归属感更强了。”社区干部叶先生说。

  节俭办节的传统不会放弃

  文化节一连八天,不仅有开幕式晚会还有粤剧黄金周,光参演人员就达400多人,此外还有书法、绘画、乒乓球、篮球比赛。然而如此盛大的活动,社区每年仅投入4万元。

  “几乎什么都不需要买,什么都不需要请!”叶先生算了一笔账:社区有场地不需要花钱租用;所有参演人员包括司仪、演员、灯光师都是由“自己人”免费表演;演出服装村民自己准备,演出道具村民自己动手做。真正需要花钱的,就只有水电费、演员们每人一个盒饭,还有书法、绘画、乒乓球赛事设定的奖金。

  “这么多年我们自己有一个规矩,不向社会要钱办节!”大井头社区负责人对记者说,文化艺术节还会一年年办下去,但无论何时节俭办节的风气不能丢,花小钱办好村民自己的文化节,这将成为大井头人最骄傲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