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典》十年磨一剑 首期推出520册丛书
昨日,在2015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展出的《广州大典》丛书受到观众的关注。李细华 摄
16日,2015年度中国图书馆年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展览区“千年古城的根与魂——《广州大典》编纂成果展”吸引了众多参会者驻足。不少参会的图书馆馆长赞扬《广州大典》穷尽所有古籍文献的标准体现了主编者的气度,对提升广东地区的文化底蕴的作用极大。
广州市长陈建华在图书馆年会致词中多次提起《广州大典》,认为大典对广州地区古籍文献起到收集、抢救、保护和整理的作用。他还透露广州将为广州大典研究中心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动编纂成果研究和开发。
《广州大典》从2005年召开筹委会,2015年4月30日完成出版,历经十年辛苦编纂。大典第一期共五部520册,依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系统地收录了1911年以前近2000位著者有关广州的著作和广州版丛书共4064种文献。
A.海外孤本辗转入编工作人员落泪
编纂《广州大典》之前,广东曾有过两次整理文献高潮,分别是道光四年两广总督阮元的学海堂整理,光绪十三年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广雅书局整理。
记者从成果展中看到,大典经、史、子、集、丛五部中,最先编纂并出版的是丛部。2006年3月大典丛部开始编辑,2008年大典丛部出版,分为辑83册。2013年,丛部荣获首届“南粤出版图书奖”。大典丛部分综合性丛书和自著丛书两类,前者汇集古今著述,包罗万象,如《广雅丛书》等;后者为粤人学者自著之书,如《甘泉全集》等,深度反映广州数百年社会历史风貌。
大典为何先从丛部入手?全程参与《广州大典》编纂的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倪俊明告诉记者,中山图书馆藏有大量丛部古籍文献,该馆在2002年馆庆之时就曾编纂新广雅丛书,“所以《广州大典》编纂时,丛部率先上马。”
2007年,《广州大典》开始制定编排手册,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广州大典》为何在编辑近两年之后,才对编纂建章立制?原来经、史、子、集四部在收集古籍文献时,遇到同一种图书出现多个版本的情况,如何挑选必须要有制度。
《广州大典》一边编辑一边完善编排制度,同一图书有多个版本的择善而从,以最优者为底本,如若底本有残缺,仅以相同版本补配,有缺页者,在相应位置标注。这一原则后来一直贯穿在大典编纂过程中。
2010年,大典开展文献普查,与国内外近百家藏书机构及个人商谈底本征集事宜,经、史、子、集、丛各部目录经数十次讨论修改,基本成熟。可以说,大典目录编纂最具技术性,其完善过程也最为煎熬,体现了大典主编对编纂底本征集要“全”的决心和方针。
以内容丰富的史部为例,篇幅超过大典三分之一,史部目录修改历经十数稿。
主编史部的倪俊明告诉记者,完善目录的过程就是穷尽所有古籍文献的过程,编辑人员先摸清全省古籍收藏情况,把涉及大典范围的图书目录列入,接着又将国内所有藏书机构的古籍文献目录梳理一遍,再接着又梳理了国外收藏有中文古籍的目录。几轮梳理下来,如果发现有存疑的图书,编辑人员还要将书通读一篇,以便定夺。同时,大典编辑部还邀请大量专家参与目录讨论,这个过程又补充了一部分还没有发现的图书。
目前,已经出版的《广州大典》收录内地49家机构、港澳台地区6家机构,美英日德加葡等国14家机构,以及6位私人藏书家所珍藏底本4000余种。其中,省图贡献了2791种图书、中山大学图书馆352种、国家图书馆272种、上海图书馆98种,广州图书馆61种……
记者注意到,大典主编人员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征集4种图书,竟来自于徐信符的南州书楼。
徐信符曾任中山图书馆特藏部主任,1928年建立私藏南州书楼,该楼最盛时藏书达600多万卷,其中以广东文献、各省通志最为齐备。1947年徐信符去世后,部分藏书被中山大学和中山图书馆收购,其余散失。而这4种图书就是散失的部分,辗转到澳门,后来阴错阳差被这家加拿大图书馆所购得。
倪俊明说,编辑人员收到这4种图书的影印资料时,有人流下了眼泪。“有一本来自英国国家图书馆的《佛山街略》也令人感慨,这本图书是晚清时的刻本,据道理说国内应该藏有此书。不幸的是,国内古籍藏书已经不见其踪影,”倪俊明说,“有的古籍很长寿,有的古籍很脆弱,在流传中可能会丢失,就像这本《佛山街略》。”
B.大量无名文献未来或成研究主角
《广州大典》的编纂方针之一是求“全”,曾有学者批评大典肥瘦不挑全部入编是一种浪费,倪俊明认为,如今回过头来看大典的“全”,这种所谓的“浪费”是值得的。
《广州大典》求“全”,突出的意义是抢救和保护广州文化和历史。大量二三流学者的图书得以进入读者和研究者视野,对于今天的学者来说吸引力很大。
比如清代杜凤治写的《望凫行馆宦粤日记》,作者曾在南海、四会当过知县,该书记录其为官点滴。《望凫行馆宦粤日记》公开后,成为学界研究清朝基层权力运作的极佳文献资料,目前已有研究者发表数篇学术论文。倪俊明认为,未来围绕《广州大典》文献的研究,绝对可以写出许多博士论文。
记者了解到,编纂《广州大典》团队由30名左右的固定成员组成,其中又以30多岁年青学者为主。十年编纂期间,广东的古籍文献整理出现“井喷期”。十年编纂期间,倪俊明所在的团队还“抽空”陆续整理出版了《清代稿钞本》、《黄埔军校史料汇编》、《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卷》、《岭南中医药文库·典籍系列》、《民国时期广东财政史料》等一批古籍文献。
《广州大典》磨砺十年以期穷尽所有古籍文献,但也留下一些遗憾。今年5月份《广州大典》第一期出版后,经、史、子、集、丛各部又陆续有新的图书出现,特别是集部中的粤方言曲艺类,新发现的文献不断涌现。“接下来《广州大典》还会出版补遗,尽量减少遗憾出现。”倪俊明说。(马喜生 许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