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开拓新径培育汉乐汉剧幼苗纪实
何锟涛吹起唢呐和同学们一起合奏(图片均为高讯 摄)
张博雅在练习水袖
梅州打造广东文化高地,人才培养和精品打造尤为关键。欣闻大埔开辟新径培育汉剧幼苗风生水起,近期又连获省赛大奖,我们慕名前去采访。“目前我们已培训汉乐汉剧幼苗两千人。”据大埔小学音乐老师郭燕平介绍,该校秉承“传承客家文化”的理念,积极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培训,让大埔文化瑰宝--广东汉剧得以传承和发展。
大埔近年来之所以人才迭出,发现人才是法宝。记者采访的当天下午5时,已过了小学生放学时间,大埔小学内仍热闹非凡,锣鼓声、唢呐声夹杂着二胡、头弦、琵琶、笛子等乐器发出的声音,汇聚成一曲汉剧《喜迎春》。记者了解到,这是三十多名大埔小学的学生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排练节目,而站在最前面吹着唢呐的小学生正是年仅8岁的何锟涛。据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管映庭介绍,两年前他在大埔小学教授打击乐时,发现学校外有一个小朋友站在树下,手拿着自己买的锣鼓,看见学生们敲他自己也跟着拼命敲。管映庭讶异于这名小朋友的热情,便招手让他进学校来,遭拒绝后方得知他不是大埔小学的学生,还在上幼儿园。“我让他敲鼓看看,我一听,觉得敲得挺厉害,就同意他进学校来跟着听课。除了打鼓,他后来又学会了吹唢呐、表演、唱戏,而且都学得很不错,是个小天才。”
发现了好苗子,应该有好方法来栽培。“张博雅是我们中心去年刚刚招进来的新学员,去年,她凭借汉剧《柜中缘》获得了第七届广东省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总决赛的银花奖,今年她凭借汉剧《活捉三郎片段》再次摘得该项比赛的银花奖。”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主任郑永华介绍道。去年4月,该中心为了吸取新鲜血液,让大埔县的广东汉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根据单位内所缺行当,到梅州市区挑选了7名新学员,包括2名乐队演奏者和5名演员,张博雅便是其中一员。张博雅从11岁起开始学习汉剧,是2013级梅州汉剧幼苗班的成员。“她以前学习的是花旦,而这次表演的《活捉三郎》阎惜娇是青衣,算是跨行当演出。”郑永华说。汉剧《活捉三郎》中的唱戏较少,主要考验的是演员的基本功。张博雅告诉记者,她从去年开始学习《活捉三郎片段》,因她不是学青衣的,同学学习时她就在旁边跟着看、学,然后回家自己练习,再去找老师请教、巩固。“现在在学武旦,希望能尝试不同的角色。”14周岁的张博雅说。
管映庭老师在谈到何锟涛时介绍说,这位新苗子从小便表现出对广东汉剧的浓厚兴趣,平时只看中央戏曲频道,经常到大埔县翰林剧场观看演出,他学习古装广东汉剧《徐九经升官记选段》不到一个月,便到省里参加比赛。有一次,他参赛过程中临时购买的头盔太大,为了不让头盔掉下来便把带子绑得很紧。而他抽到的表演顺序靠后,等上台时已经被带子勒得脑袋发懵、直掉眼泪,但仍坚持表演完节目。“以后,我还要学习二胡、头弦,把广东汉剧学好。”何锟涛说。
据了解,大埔县汉剧传承保护中心每年选取一批业务骨干,利用每周二、三、四下午放学后一个半小时,到大埔小学进行汉剧汉乐培训。在汉乐培训方面开设扬琴、琵琶、二胡、中阮、唢呐、笛子、头弦、打击乐等培训班,在演员演唱方面根据开设生、旦、丑等不同的行当的新生和老生班。四年来,培训班从不间断,目前已培训汉乐汉剧幼苗两千人。在近期举行的“第八届广东省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决赛中,大埔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大埔小学、大埔广东汉剧协会选送的学员张博雅、何锟涛喜获戏曲小梅花“银花奖”,张博雅还荣获最受欢迎女演员奖。
编辑: 马吉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