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桃源镇:现代技术制瓷 集聚发展产业

22.12.2014  12:43

  桃源镇是大埔陶瓷的主产区之一,离“瓷都”高陂镇仅15公里。该镇在“科技兴瓷、以瓷兴镇”的战略引领下,陶瓷产业产值近10亿元,是大埔县人均创产值和税收最高的一个镇。今年8月,该镇被认定为“广东省陶瓷技术创新专业镇”。

  技改先行

  传统陶瓷迈向现代化

  桃源镇位于大埔县蕴藏量最大的瓷土矿带中,全镇有85%的劳动力从事陶瓷生产,陶瓷企业遍布圩镇各个角落,仅今年该镇便有4家陶瓷企业入驻或增资扩产。“上世纪80年代全镇有200多条龙窑,可谓‘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镇党委书记张回里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次又一次的技改让全镇的龙窑销声匿迹。

  广东吉玉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的几次窑炉技改,见证了桃源传统陶瓷产业的现代化进程: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引进的液化石油气梭式窑到2006年引进的脉冲自控梭式窑,再到2012年引进的电气混烧隧道窑。“我们投入300多万元引入的电气混烧隧道窑,可节省能源达30%。”吉玉陶瓷销售经理冯新益说,电气混烧隧道窑全天候运行,每天能烧制12000件陶瓷产品,产量是以往的3倍。而鹏程陶瓷工艺厂斥资200多万元引入全市唯一的一座环形隧道窑,则将产品的烧成率从80%提高到100%。

  窑炉技改让桃源的陶瓷生产实现了质的飞跃,陶瓷产品烧成率从上世纪90年代的30%提高到目前的98%以上,如今产品更是远销法国、意大利、美国、南非、新加坡、香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1至11月,该镇陶瓷产业已实现产值9.1亿元。

  以质取胜

  日用陶瓷走向工艺化

  在桃源镇,30多家陶瓷企业生产的日用、陈设青花瓷产品达5000多种。为在瓷海中“一枝独秀”,不少陶瓷企业精益求精,在新产品的研发上煞费苦心。如广东昌隆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薄胎陶瓷,白如玉,薄如纸,让人爱不释手。这些精美的陶瓷也价格不菲,一套88头的餐具售价高达5300多元。“随着产品品质的不断提高,桃源陶瓷出现了‘日用陶瓷工艺化,工艺陶瓷日用化’的趋势,日用陶瓷卖出了工艺陶瓷的价格。”张回里告诉记者,昌隆陶瓷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的全釉薄胎陶瓷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以质取胜”的过程中,富源陶瓷工艺厂独辟蹊径,生产“钧红”打响企业品牌。在富源陶瓷的产品展示厅中,红润剔透的钧瓷不仅典雅、高贵,更是价格不菲,一件钧红瓷多则数十万。钧窑历来有“千窑一宝”“十窑九空”之说,即便是陶瓷生产技术不断发达的今天,富源陶瓷生产的钧窑烧成率也只有三成。目前,富源陶瓷生产的钧窑占据了全国钧窑近三分之一的市场,成为大埔陶瓷中的精品。

  转型升级

  陶瓷产业发展集聚化

  目前,该镇已形成了背坑、东坑、对门三个陶瓷生产小区,其中背坑工业小区成为大埔最大的陶瓷生产聚集区之一,也是全县青花陶瓷生产基地。为壮大陶瓷产业发展,去年下半年以来,该镇启动了桃源陶瓷工业小区扩容建设,拟通过3年的努力,把桃源陶瓷工业小区建成一个占地超过1000亩,功能齐全、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工业小区。目前,已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完成了小区用地征地任务,完成连接省道222线通小区公路建设,园区扩大了300亩,有6家企业签订进园意向,其中新引进的东成欣陶瓷有限公司招商项目和吉玉公司增资扩产项目已开工建设。

  数说桃源

  全镇现有3989户16500多人口。据统计,至2013年底,全镇有陶瓷企业31家,产值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0家,各类节能窑125条,原料车间18个,陶瓷总产值达9.42亿元。

(罗娟娟 李艳良 丘佳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