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艺人余耀南从艺50年遍访民间高手增进技艺
●本报记者 练海林 实 习 生 曾浩林
武侠剧里,不少侠客会遍访高手增进技艺,成就一代宗师,山歌大师余耀南同样如此。从艺50年来,他遍访民间山歌高手,历练成就了首屈一指的“即兴山歌”。记者日前探访时,年过七旬的余耀南风采依旧,即兴表演起出口成歌、即席应对、双手舞打竹板等山歌绝活,让人叹服。
余耀南1938年出生于马来西亚,2岁时跟随母亲回到家乡大埔县青溪镇长丰村。他自小酷爱山歌。“母亲是佛教徒,她每天念佛经时的那种美妙旋律,自小就在我心里生了根。”余耀南说,当时村里经常会有一些要饭的光顾,他们手拿竹板、唱着山歌,挨家挨户乞讨。余耀南对那动听的歌声和可以舞出不同花样的竹板深深着迷,总会身不由己地跟在他们身后走过一家又一家,直到他们唱出的调子他能哼出来为止。山歌还令小时候的余耀南对红白喜事的表演深深着迷,谁家请来和尚尼姑做法事,他都会跑去看,回家后还不顾家中长辈的训斥,拿着碗筷学着敲敲打打。
1958年,就读高三的余耀南被选入学校宣传队,到当时的大埔枫朗公社黄土坳工地搞宣传工作。在这里,他遇到了艺术生涯的入门老师张照英,就是这个左手残疾、曾经靠乞讨为生的小学教师,教会了余耀南唱、写山歌和五句板的基础知识。从那时起,余耀南总是怀揣一个小本子,当听到别人唱了一首好山歌,或讲出一句生动的俗语、一件很有意思的故事,便一一记录下来。可以说,余耀南后来的成就,离不开大埔客家民间文艺的沃土。
1963年,大埔县成立了一支“三人曲艺队”,当时在县“白玉歌剧团”工作的余耀南成了三人中的一员。曲艺队在闽粤赣三地四处演出,并一路收集民歌。每到一地,余耀南就会找当地的老歌手即兴斗山歌,把老歌手原本不愿唱或一时想不到的山歌“斗”出来、记录下来。“我们三个小毛孩,到处去‘挑战’,一个败阵下来,另外一个就接着上,败阵下来的就偷偷在一旁记录。”余耀南说,几十年来,他们斗过100多个山歌高手。
1976年以后,余耀南先后被安排到县文化馆、县侨联工作,无论在哪个地方,他都会怀揣小本子,从田间到地头,从街头到巷尾,把听到的山歌和好的群众语言,全都记下来,几十年如一日。即使退休了,他也闲不住,每天也要出去转转,找人聊天,听人唱山歌,每当有他从未听到的山歌、民间故事或精彩的俗语,他都如同发现金矿般狂喜,回到家后马上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
从艺50年来,余耀南创作了300多件山歌、曲艺作品,多次在省、市获奖,并先后20多次出国演出。同时,他还出版了多部山歌论著,培养了800多名学徒。他的即兴山歌、双手打竹板等绝活在梅州首屈一指,在全球客家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他还先后被评为“梅州市山歌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州客家山歌传承人”,被誉为“客家山歌的宝贝”“广东乌兰牧骑”“大陆的张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