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大夫葵轩陈公祠 百年祠堂内有红色记忆

05.04.2017  15:34

大洋网讯 大夫葵轩陈公祠位于越秀区三元里沙涌南村前大街7号,历史悠久。近百年来,该祠堂既是陈氏一族的教育基地,也曾是解放战争时期红军革命训练基地,如今仍旧是陈氏宗族的重要聚会场所。

建筑

以旧修旧,宗祠内古迹多

大夫葵轩陈公祠总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岭南特色砖木抬梁架结构,呈三进二天井规格,气势宏大。

大夫葵轩陈公祠始建于明朝,分别于清朝年间、民国二十七年冬季和1996年进行了重修。”沙涌南村村长陈志兴介绍,作为1996年该祠堂重修的总策划人,“重修祠堂时坚持以旧修旧的原则。”因此,祠堂重修时仍部分采用原有的石材和木架。

不能在原处使用的材料我们都会将它们重修安置在祠堂各处。”陈志兴表示,祠堂大门两侧的门墩原是内堂使用的八角形柱座,因损坏严重只能变做门前石。“这个柱座也有几百年历史了,我们不舍得丢。”陈志兴如是说。而在祠堂正门两侧各躺着一根残木,是祠堂清朝时使用的昆甸木抬梁架。“曾经有人要用两万元买这个木头,我们也是不愿意的,毕竟是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村民陈大伯如是说。

祠堂处处散发着古朴的气息,祠堂的“大夫葵轩陈公祠”、“禄蔭堂”、“凤翔世泽”三个牌匾尤有韵味,“这三个牌匾皆书于民国二十七年”,陈志兴表示。祠堂内壁画精美、香火袅袅,显得格外静默严肃。

祠堂大门

故事

曾被改做幼儿园与小学

据陈氏族谱记载,陈氏一族发源于山西泰和县柳溪乡,后世子孙分清溪派与柳溪派。柳溪派九世祖陈轼于公元1023年被朝廷派到广东南雄做教谕(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局长)、保昌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局长),最后定居于广东番禺慕德里司流溪都凤翔社,陈轼后代被称为柳溪之凤翔派,凤翔派五世祖陈尚谟来到沙涌南村,成为开村始祖,并在此繁衍生息、开枝散叶。凤翔派十二世祖陈希文,号葵轩,明代举人,诰授中宪大夫,后人为之修建“大夫葵轩陈公祠”。

上世纪60年代初,大夫葵轩陈公祠一度被改做幼儿园与小学。“我就在这里上过幼儿园与小学。”70多岁的陈伯介绍,其表示,小时候在母亲的陪同下,自己常到祠堂门口去看兵哥哥们,“我小时看着他们练操、格斗,觉得他们特别威武,那时候听大人们说他们是解放军。”陈伯如是说。

陈志兴介绍,那是解放军训练兵,原于1949年10月准备参加解放海南岛的。解放军们在沙涌南村集训的日子与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全部来自云浮。”陈志兴表示,2008年10月6日,这些曾经的解放军训练兵们再次回到了大夫葵轩陈公祠,寻找当年交往过的村民朋友,共同追忆60年前的峥嵘岁月。

用途

百年祠堂承载仁义孝德

祠堂承载着我们对传统仁义孝德的追求。”陈志兴表示,“古时候村中有纠纷都到祠堂由村中长老们一同评理,不仁不义的事情都会在祠堂里得到遏制与修正;如今我们的村民自治大会也会在这里召开。

沙涌南村宣扬仁义孝德的祠堂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们。陈志兴介绍,百行孝为先,沙涌南村民们一年参与的缅怀先人的祭祀活动就有三次,分别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举办的玄帝出游年宵节活动、清明祭祖和重阳祭祖。“每一次祭祀活动都是宗亲们见面相聚的时刻,村民们总会在祭祀结束后在祠堂前设宴聚餐。”陈志兴认为,祭祀活动是村民归属感的最大来源。

国家级具有接受学术传承人资格的名老中医,中医内科学、心血管方向学术带头人陈镜合对此表示赞同。在80岁高龄的陈镜合心中,沙涌南村是自己的家乡,是自己根之所在。“祠堂对于村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场所。”陈镜合表示,“村民在祠堂相聚,祠堂的存在让村民们更有凝聚力与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