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才培养要研究新问题 应对新挑战
13.10.2014 16:30
本文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摘 要: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对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高等学校要增强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内涵建设;人才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高等教育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高等教育改革对大学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高等学校要研究新问题、应对新挑战,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来自于高等教育外部的挑战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重要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第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导致了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多样化人才,如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术型人才、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好发展潜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国际视野的外向型人才等。高校要认真研究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第二,经济结构调整导致了社会职业和就业市场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新职业不断涌现,一些传统职业的内涵也在不断更新,社会职业的变化必然带来就业市场的变化。高校要认真研究产业结构、社会职业和就业市场的变化趋势,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内涵,及时调整专业方向,逐步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契合度。
第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1998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87万人,2012年达到680万,增加了近7倍,今年将达到创纪录的699万。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和企业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就业岗位,也需要用人单位转变观念,更多地吸纳大学生就业。对于高校而言,则需要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或针对性,同时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与服务。
(2)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增加,同时也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第一,学科发展既高度分离又高度融合,综合化成为主要趋势。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学术资源整合,探索跨专业人才培养,这必然涉及高校学科布局、专业结构和院系设置的调整,也涉及人才培养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知识更新和成果转化的周期不断缩短,大学的人才培养已经不再是一次性的终结式培养。高校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重视学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养成。
第三,一些学科和技术领域在本世纪孕育着重大突破,在网络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航天工程、海洋工程等领域已初见端倪。高校必须在课程体系和学生知识结构设计方面体现前瞻性和系统性,为学生应对科技变革做准备。
第四,知识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正在改变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知识传递的方式已由单向转向互动,教师的角色正在由知识传授者、学习组织者转向学习伙伴,大学的知识权威遭到威胁,高等教育的实际效能受到质疑。这对大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乃至教室布局等形成了强烈冲击。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第一课堂的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
二、来自于高等教育内部的挑战
(1)高等教育主要矛盾转化。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成就令世人瞩目。教育规模急剧扩大,办学效益显著提高,教育经费平稳增加,布局结构不断优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服务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迫切;另一方面,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上好大学难”的矛盾日益凸显,并由此引发了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公平、大学生就业、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一系列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学生、家长、社会公众和高校举办者对质量和公平问题高度关注,新闻媒体和公共问责的重点也指向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愈来愈成为高等学校办学声誉的载体和生存发展的生命线。高校必须强化质量意识,明确办学理念,切实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
(2)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缓解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学校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其中一条不可逾越的规律就是更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优良办学传统、校风学风、大学文化以及鲜明办学特色的形成,都需要长期的积淀和社会的认可,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用钱堆砌,这就决定了这一矛盾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三个重大现实问题:一是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合理配置有限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三是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增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话语权。与此相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即从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1]。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质量建设和监控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高校内涵发展任务艰巨,要遵循教育规律、逐步探索、稳步推进,而改革发展的成效则要在若干年后才能得以显现,这与当前社会公众对于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急切期待形成了强烈反差。高校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集中精力抓好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
(3)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生缴费上学、构建大学生资助体系、高校多种渠道筹集办学资金等举措平稳实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新机制正在建立和完善之中,这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事务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第一,大学生身份从过去单纯的受教育者转变为教育消费者,学生和家长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对知晓学校信息、参与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民主诉求意识更加强烈。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高度重视学生的权益诉求,健全学生会、研究生会制度,畅通学生意见表达渠道,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和权益申诉权,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第二,近年来大学生在改善教学及生活条件等关系到切身利益方面的诉求明显增多。高校要直面学生的利益诉求,切实抓好教学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要保证教学经费投入,改善教学和生活环境,为学生成才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强科学管理和规范办学,及时消除由于教学、后勤等问题引发的失稳苗头,保证正常教学秩序,避免群体性公共事件的发生。
第三,近年来大学生状告学校法人的案例明显增多,而且学校败诉率较高。究其原因,一是在学校办学质量及教学、生活条件等方面存在问题,而且对学生诉求反映不敏锐、改进不及时。二是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中的某些条款与上位法律法规相冲突,一旦形成官司,败诉也就在情理之中。因此,高校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要系统梳理和修订学生管理的有关政策文件,尤其是涉及学籍管理、学历学位授予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其保持与有关法律法规的“自恰性”,不断提高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水平。
(4)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跨国流动成为一种常态,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对我国高校拓展办学视野、推进国际化进程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学习借鉴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办学理念和经验、拓展优质教学资源提供了机遇。
第一,教师国际流动明显加速,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据统计,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近40万。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3万名外国学生来华留学,其中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占40。66%。我国高校要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一是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重视培养国际化人才或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二是要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到中国留学,开设全英文课程或专业,并在留学生管理方面减少“特殊照顾”,使他们尽快融入中国文化和校园“大家庭”。三是鼓励高校学生和教师通过联合培养、合作研究、讲学游学、参加国际会议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教学资源跨国流动和传播的速度加快、范围拓展。近年来,我国境内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与机构持续增加,促成了国际化课程、教材和课件以及教学方式等教学资源的跨国流动和共享,同时也伴随着教育理念、管理模式的跨国传播和融合。我国高校要抓住机遇,科学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模式,积极引入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和现代教学方式。同时要勇于开拓,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境外举办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促进中国教学资源的国际流动。
三、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和根本任务,也是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广义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涵盖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条件在内的人才培养诸要素。高校要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和教育体制改革对人才培养带来的新挑战,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笔者认为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特色,确立培养学术型或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并从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培养的角度明确各类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
(2)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革。专业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要建立科学的专业体系,完善专业准入、调整和退出机制。专业设置要科学规范、宽窄相宜,重视专业内涵的调整和优化。要建立有效机制,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为跨专业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搭建平台。
(3)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角度出发,平衡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基础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要兼顾系统性、前瞻性和实用性,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4)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要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处理好首岗胜任能力与职业发展潜力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教学实践和职业技能训练,加强产学研合作育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5)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个性特长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个性化、多样化教学。要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尝试探究式教学,如基于问题的学习、研讨式学习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6)倡导教学科研融合。高校的科学研究活动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呈“正效循环”效应。要重视将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 [2],充实教材和课程新内容,开出新的教学实验,提供毕业设计选题,为大学生早期参加科研和特色专业建设提供支撑,使学生直接从中受益。
(7)完善内部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要提高高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性,进一步明晰质量标准,完善相关政策、规章和教学评价制度。要优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资源使用效率的考评完善结果反馈和教学改进机制。
必须指出,推进高校内涵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需要以转变教育观念作为先导,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关键举措[3],以创建现代大学制度作为根本保障[4],以营造优良校园文化作为重要支撑[5]。有关观点笔者已另文阐述,本文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 赵应生,钟秉林,洪煜. 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J]. 教育研究,2012(1).
[2] 钟秉林. 推进大学科教融合 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2(5).
[3] 钟秉林.高度重视高等学校教师发展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
[4] 钟秉林,赵应生.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目标、特征、内容及推进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
[5] 钟秉林,赵应生.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关于当前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若干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教育资源配置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71133002)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原载于《中国大学教学》2013年第7期)
本文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13.10.2014 16:30
我校一流学科2023年暑期泰国访学夏令营项目圆满结束
为推进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华南农业大学
我校“援藏粤茶”项目获全国“三创赛”一等奖
7月31日-8月2日,华南农业大学
美国科学院院士Blake Meyers教授来我校交流
Blake Meyers教授做学术报告
华南农业大学
民建中央农委来校调研交流
7月24日,华南农业大学
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顺利召开
2023年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近华南农业大学
我校组织专职团干赴红旗渠干部学院开展专题培训
为扎实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华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