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省内一本招生 广工规模最大

20.06.2016  20:32

在招生季来临之际,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苏一凡接受本报专访

2014年整体进入一本招生;2015年跻身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行列;近年来,远赴哈佛等国外名校求才,吸引数百位高层次人才“慕名求职”。作为一所工科特色鲜明的一本院校,广东工业大学“火箭般”的成长速度使其成为同类院校中一道“靓丽风景”。广工的发展秘诀在哪里?日前,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苏一凡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畅聊了广工整体进入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以及“大刀阔斧”式的改革经验。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广工计划招收9000名新生,其中省内招收8076人(理科6620人,文科496人),是在广东省内第一批次招生规模最大的高校。苏一凡表示,今年广东9个一本线考生中差不多就有1个上广工,而随着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的推进,未来广工将逐步扩大研究生招生数量。此外,作为一名先后在中山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任职的大学“老前辈”,苏一凡建议考生要读懂平行志愿的录取规则,同时最好依据自身的职业规划理性选择学校和专业。

文:金羊网记者 李静,实习生凌华

5大学科群助力广东创新发展,高水平大学建设硕果累累

近年来,广工引进103位高层次人才,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杰青等“国字头”人才;与政府、企业界共建三个亿元级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布局五大学科群解决行业核心技术;学生创新经费达到3000万元,保障学生有钱 “任性”地创新……

进入高水平大学建设队伍后,我个人感觉学校最大的变化就是干部、老师、员工的服务意识都大大增强了。”苏一凡说,去年该校整体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行列,高水平大学建设虽然是从上而下的政府推动行为,但对广工来说却是重大的发展机遇,学校有责任培养更多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广东经济发展以及转型提供服务。

进入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后,广工如何追求自己的办学特色?苏一凡介绍,学校最大的优势是与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与工业经济紧密贴合,自立校以来,学校的办学历史就充分体现了这条主线。学校一直以“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确定为自己的办学理念。现在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校依托重点建设学科,布局了以机械、控制、材料、化工和工业企业管理为主的五大学科群,全力提升对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能力,实现从“适应、服务”向“支撑、引领”转变。

数据显示,高水平大学建设使广工的学科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2015年该校到校科研经费较2010年增长3倍,稳居省属高校前列;专利申请突破770件,授权超过350件(继续位居全省高校前三),专利申请与授权量继续保持省内高校领先地位,获国家专利奖2项,获国家专利奖数位居全国地方高校前列。

一本招生省内计划 连续位居全省第一

随着高考放榜的临近,包括广工在内的很多高校也相继公布了招生计划。记者了解到,今年是广工进入一本招生的第三年,今年招生9000人,其中省内招收8076人,也是连续多年在广东一本招生规模最大的高校。

苏一凡说,在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后,学校的主动发展意识愈来愈强,而如何发展则成为领导班子必须考虑的问题,全校师生更有自信把广工办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也比较关注。“高水平大学建设不是一个口号,但其实建设的任务很具体。”苏一凡表示,根据广东省的要求,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目标是达到985高校的水平。“具体来说,到2017年和2020年,广工要在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国家基金项目、人才培养等重要办学指标上分别要达到标杆学校现在的水平。

如何实现这个发展目标?苏一凡说,广工人的主动发展意识越来越强烈,但发展不是走以往的扩招之路。“国家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发展摆在优先和核心的位置,学校许多方面都还要改革创新。在绿色发展方面,我们紧紧抓住可持续发展这个核心,就是广工要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进行可持续化发展,不能再靠扩大规模的方式发展学校。

苏一凡表示,作为在全省一本招生规模最大的高校,广工近几年每年都招收了9000名以上新生。“随着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推进,今后广工将适度控制本科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招生数量。

记者了解到,广工今年计划招生9000人,虽然数额庞大,但校方早已在本科生多样性、个性化培养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在2014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据悉,该校依托优势学科开设了“创新实验班”,依托科技龙头企业开设了“校企联合班”,依托协同平台(孵化基地)开设了“创新创业班”。2015年,学校与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联合创办了全新教学模式的 “粤港机器人学院”(首批招生82人),面向机器人、智能装备及其现代制造服务业,培养专门人才。与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联合开办“科技金融创新班”(首批招生60人),致力于培养“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与英、美、澳等国高校合办开展“2+2”本科国际班,与印度高校合作开办“4+0”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