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十年本科教育成绩斐然

24.10.2014  17:41

  “十年前我们仅有一个名字,十年后我们已有一个响亮的名字。”10月21日,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十周年本科教学研讨会召开。十年之间,一个个学院从无到有,一个个专业从弱到强,一个个人才脱颖而出。谈及十年变化,法学院的发言道尽了所有学院的共同心声。


学院:十年磨剑 追求卓越

 

十年潜心磨一剑。在当初的孤岛上,10个学院艰苦奋斗,让原本的一块块牌子也变得丰盈充实起来。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打造协同育人的平台建设,取得了不菲成绩,其华工-华大基因组创新班的学子屡屡问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被誉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华工模式”;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推进全英教学、国际化和实践教学,学生在国际技能大赛中取得多项奖励;法学院十年成就一个新学科,以迅猛的态势率先拿到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时通过模拟法庭等基地共建,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极大欢迎……

学术无起点”,“课程比专业更重要”……在分享当中,一个个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理念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虽然这些理念可能还有其存在的范围和条件,但其应对变革的做法值得赞赏。”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余东升感慨地说,“在过去,一项技能可以代代相传,养活几辈人;现在,不进行学习更新,连一辈子也管不了。


教师:教风醇厚 诲人不倦


  据了解在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大学城校区有一半以上的学院均名列前茅。这些成绩的背后,凝聚着学校重视本科教学的苦心,同时也与讲台上一线教师的努力和奉献分不开。
  “精心遴选的精英班不如自由组合的草台班子”,在组队参加科技比赛之时,蔡毅老师发现,只要有兴趣,无论是“学霸”还是“学弱”,都能做出成绩。他提出了“趣用学研”的理念以及实践教学和竞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心得,强调“责任与爱”的陈锦昌老师提出,教学要从“老师教,学生学”走向“老师教学生学”; 而获得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的熊巍老师潜心钻研教法,提出了板书式多媒体教学,被誉为“神笔马良”,他的课在同学当中大受欢迎。
  党委副书记张振刚对大家的分享非常认同,他说,老师们对教育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科学的模式,营造了浓郁的大学文化。他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挖掘深度,拓宽广度,提升高度,加强力度,为本科教学做出更多贡献。


学生:学风浓郁 成就卓越


  当天,两位校友的身影也出现在研讨会上。他们的路径不同,一位是应用型,一位是科研型,但在追求卓越上面,他们做到了殊途同归。
  “我在学校的时候,基本上每天都是图书馆最后一个离开的人。正是学校朴素、务实和自由进取的学风,让我能够成功。”上榜《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的陈第说,在这里让他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而被称为“科学小牛人”的金鑫则向观众讲了三个小故事,踏踏实实做事的风气、勤勤恳恳学习的氛围、包容开放的教学管理让他在科研道路上一路前行。
  “没有本科生,大学就是研究院,教授就是研究员”,学校副校长、南校区管委会主任邱学青强调,要继续秉持以生为本理念,管理者要善待所有的学生;老师要视教书育人为天职,学院要寻求特色发展。希望在未来,大学城校区能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据悉,本次研讨会同时还包含了5个分论坛,它们将陆续在本月末和下月初召开。各学院在交流经验和体会之时,也围绕未来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针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协同创新、跨界教育和全球合作等内容,确立下一个十年的发展目标与规划。(图/梁启华 通讯员 王荣 大学城校区教实办 文/祝和平 通讯员 曾雪丽 大学城校区教实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