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广东省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举行 获奖者自述真诚最重要

23.04.2018  10:20

周楚航

苏炜

大洋网讯 昨日,历时六个月,由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的第一届广东省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结束,在中山大学怀士堂举办颁奖典礼。据组委会介绍,在超过1500份的来稿中,有来自10所广东省高校的18篇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

在颁奖典礼上,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引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

来稿超1500份

据第一届广东省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组委会介绍,大赛自2017年10月23日发布征稿启事以来,仅一个月的截稿时间,就收到了各类来稿1548份,其中小说660份,戏剧62份,新诗、散文826份,参赛者来自广东省内共71所高校,影响广泛。

本来计划三个月左右结束评审工作,结果拖到了六个月,主要原因是来稿太多。”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助理、教授张均向记者介绍说,当时实际上并没有做大范围的宣传,但广东省内高校的响应程度有些“出乎意料”。

这次的节奏是快了一点,以后肯定会慢慢完善。”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彭玉平介绍说,通过来稿发现,许多投稿的学生并不是中文系的。对于这点,他说,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参与到这样的大赛当中,正说明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有一颗“文学之心”,“中文系不致力于培养作家,但从来也不排斥培养作家。

没有完美的作品

根据大赛的评审规则,包括高校教授、作家、文艺评论家、资深编辑组成的评审组,对作品进行匿名评审,共进行初审、复审、终审三轮严格、客观、公正的评审,最终评选出18个获奖作品。”大赛评审之一、《花城》主编朱燕玲介绍说。此外,评委给作品打分,评分采用百分制。“我评审的时候,主要看三个方面,文字表现力、想象力和思想深度。

针对此次评选作品而言,她认为,在几种文体中,相对而言,反而是一般人认为比较容易写的诗歌散文总体显得创意不足。小说虽良莠不齐,但有挺不错的作品。而戏剧,则让她看到了大学生们对舞台表现的热情,她对此有些惊喜。

大赛评审之一、作家魏微则表示,大学生的作品具有年轻人的特质,新鲜有锐气,但相对来说也更偏文艺腔,学生味浓一些。“世上没有完美的作品,我觉得只要多写多读,像技巧、立意思想这些都会在写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步的。

已准备好被‘争论’

就算是评审,大家对每个作品的观点也都是不一样的。”彭玉平说,大赛颁奖结束之后,他就已经做好了被“争论”的准备,准备接受来自各界“批评”的声音。

他认为,这种争论几乎是必然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文学类比赛只能通过程序的设置,尽量地做到公正、客观。“从评审的开始到结束,评委面对的都是作品的编号,大家的争论也是基于对这篇作品的观点不同。”他说。

在评审结果出炉之后,还会对每个获奖的学生进行走访。”中山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于海燕告诉记者,在价值观方面、作品立意方面,评审组有专业的评审进行审核,此外,为了能够在各个高校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还会有专门老师外调了解获奖者的个人现实表现。“目前正在准备进行全国范围的大学生文学创作大赛,届时也会引起更大的反响。”彭玉平说。

新诗散文组一等奖《》作者周楚航:

观察细节,发现人性的“闪光处

他是中山大学法学院大二的学生,通过一篇散文《》,获得了评审的认可,被评为新诗散文组一等奖。他叫周楚航。“写作技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真诚。”他告诉记者,在他的认知中,似乎很多写出好东西来的作家,不一定是科班出身。他说,自己比较关注的是能在细节上反映出人性“闪光处”的作品,“我也喜欢在生活中发现这种细微的美好。

记录人生中的人和事

周楚航脸上洋溢着青春,几颗青春痘在他脸庞顽固地留下了痕迹。“一直比较喜欢写作,小时候最喜欢读的就是童话故事。”周楚航回忆说,当时还尝试着写了一些童话。周楚航将自己的初中、高中阶段总结为“格式化写作”的时期。他告诉记者,当时的写作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哪个部分可以得分,哪个部分需要升华,哪个部分需要引用,他都了然于胸,写的都是“应试化”的作文。

在“模板化”的写作之外,周楚航还是喜欢写写随笔,“心中有了感触,就会记录下来”。他继续说,这种散文性质的写作,大多是记录生活中碰到的人和事,更像是在“模板化”写作之外的一种“自我放松”。他觉得,写作是一个自我挖掘和自我思考的过程,需要去追问自己心底最深处的想法。“这种想法,是没办法和人面对面去表达的。

真诚最重要

对于自己选择法学专业,周楚航说,主要出于现实的考虑,而且家人也希望他从事与法律相关的职业。“我始终都觉得写作是一种爱好,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周楚航说,与中文专业的学生相比,可能自己读书的时间不会那么充裕,写的东西也没有他们多,而且中文系学生的作品能够得到老师的指导,会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文风,这是他们有优势的地方。

写作技巧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真诚。”他解释说,在自己的认知中,似乎很多写出好东西来的作家,不一定是科班出身,同样能够创作出很好的作品。

他告诉记者,因为他始终都是自我探索文学创作,所以从来没有将自己的作品与其他人分享过。此次参加原创文学大赛,是他第一次将自己的文学作品公布在众人面前。

当听到自己获奖时,第一感觉是挺高兴的,还有就是感觉有些“尴尬”,因为其文中也透露了一些自己的“隐私”。“其实当时我也有自己的担忧和顾虑,曾要求用笔名。但之后想想,这其实也是自我审视的过程,对于这些过往经历所塑造的现在这样的周楚航,我还是挺满意的。

他回忆说,《》这篇散文写的都是自己的亲身感受,算是一蹴而就的。“当时经过稍微的修饰之后,就再也没有看过了”。

得知自己获奖之后,周楚航再次将这篇文章拿出来看,他发现其中也有用词不当的地方。“可能是写得比较真诚,读者能够读到我的真诚,因此才能打动到人吧。

他告诉记者,他经常会阅读各种各样的作品,他比较关注的是小细节、小的人物故事,“好的东西往往可能不是很明显,一个细微处就能够非常令人感动。”他举例说,之前他看过一篇曾获得星云奖和雨果奖的最佳短篇奖项的作品《纸异兽》,作者是刘宇昆,作品正是他所喜爱的那种。“点滴的细节感动人心”。

小说与戏剧组一等奖《终点阿里河

苏炜:“看山中有云,看云中有山

苏炜,山西人,是中山大学2014级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今年,他即将毕业。如今的他已经基本上确定了自己毕业后的工作,“在一家杂志社做编辑”,他笑着介绍说,在文字方面的纯熟也为自己的面试时加了分,更加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比较合适做这样一份工作。

到南方去看看

当年也可以选择很多其他的不错的大学。”苏炜回忆说,父母的建议是选择北京或者天津的大学,离家乡不远,他可能也更加适应北方的生活。但是苏炜却有着自己的打算,“到南方去看一看”,是他当时选择大学时主要的想法。

他解释说,如果不是到南方来读大学,可能很少有机会来到南方,也无法真正体会到南方的“不一样”。所以,当时的他就决定,到广州就读中山大学新闻系。

如果不是在外地长期生活,你很少会有对自己家乡的认同感,正如一个广东人不会在广东说自己是广东人一样。”苏炜说,每当面对南北差异时,他会说,“我是一个山西人,在我的身后,是我的家乡。

他举例说,以前在山西时一周有四天吃米饭、三天吃面条,“我都会对家人说,怎么又吃面条?”可来了广东之后,“一周四天吃面条、三天吃米饭”,还是会抱怨“怎么又吃米饭?”远离了家乡到了广州之后,他才对自己的家乡,产生了深深的身份认同感。他告诉记者,这也是他写《终点阿里河》这篇小说的初衷,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有来自他家乡的烙印和对家乡的认同。

新闻的烙印

在读大学前,苏炜学习的是文科,所以,“应该算是比较喜欢看书,但读的书也不是很多”。

他说,由于自己专业的原因,他在写作时经常会不自觉带上“新闻的烙印”。他认为这是自己文学创作的局限,“缺少了天马行空的那种写作思维”,容易陷入套路和固定模板当中。在这个方面,中文专业的学生优势会更大一些。

同样,他也觉得相比较专门学习中文的学生,自己的这种“浅显”可能更利于被更多人接受,因为文字会相对“浅一点,通俗一点”。

对于新媒体编辑的工作,他觉得,编辑需要面对快节奏的选题,接触多元化的内容,这对于自己“不是坏事”,也能够让自己不停地写下去。“多写东西才不会生疏,但爱好和工作我会分开。”苏炜说。

观察细节,多思考

在校期间,苏炜也会参加一些文学比赛。也正是这个机会,让他认识了如今的女朋友。他告诉记者,在前年参加香港中文大学的青年文学奖比赛时,他认识了同样爱好文学的女朋友,“当时大家聊得都比较开心,然后就逐渐发展为男女朋友了”。

他们的恋爱并没有想象中文艺青年的“花前月下,你侬我侬”,“我们都还比较理智”,苏炜解释说,如今社会对于文艺青年似乎并不是十分友善,所以,他们也只是将文学创作当作是一个爱好。

对于文学创作,他觉得读书是第一位的,“就算不会写,也一定要知道别人是怎么写的”。他说,自己如今的写作风格大多是模仿一些知名的作家,如刘震云、严歌苓等,正是由于他们的作品让他有了深深的触动,才让他有了模仿的欲望。

此外,就是要观察生活,多思考。他解释说,如今早上出门挤地铁,上班一天后回到家打打游戏,一天很容易就这样过去了,没有思考的时间。而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更需要当别人“看山是山,看云是云”时,自己能够“看山不是山,看云不是云”,甚至“看山中有云,看云中有山”。

》摘选

无论他说什么,无论他话里的关切与好奇多么明显,我都只是含糊地应付过去。父亲也察觉到了这种尴尬,却又在某种情感的驱动下不甘心就这样离去。随着时间的流逝,话题也渐渐减少,空气都似乎在尴尬中凝结了。他是时候得走了。就在这时,上了盘农家小炒肉,青的红的辣椒泛着油光。他仿佛看见了一线曙光,急忙地问:“那你现在能吃辣椒吗?

一时间,那一碟碟青椒炒肉、父亲一次次寂寞地吞咽、我吐出来的那一口辣椒的过往画面都涌入了我的脑海,化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一拳又一拳地打着我的脑袋。我不说话,拿起筷子胡乱夹了几片辣椒,青的红的,塞进嘴里。在父亲惊讶的眼神中,我吞下了满嘴的辣椒。他没想到我会如此鲁莽地回应他,一脸慌乱,带着责备地说:

你不能吃辣就别吃,都快辣出眼泪了。

是啊,太辣了,还是不能吃。”我说。

我想起父亲在家里吃的最后一顿饭,他也被呛到了,但他只是红了眼,没有像我一样被呛出了眼泪。或许是因为他当年只吃了青椒,而我却吃了更辣的朝天椒。又或许是我当年激烈的反应让他发现自己与我格格不入,为他的离开找了一个足以说服自己的借口。而我,在如今发现自己与他变得如此相像,心里甚至渴望着他的陪伴时,难免会有更激烈的反应吧。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张丹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