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女大学生只对女生感兴趣 高校同性恋增多

02.08.2014  02:37
来自珠海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统计,2010年以来,共有8名高校同性恋者寻求心理辅导,占此类人数的2成,比例较大。曹泽能将此定性为“真性”同性恋,“遇到这种情况,其中一方是很难改变既定性取向的。

原标题:21岁女大学生只对女生感兴趣高校同性恋增多

  来自珠海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统计,2010年以来,共有8名高校同性恋者寻求心理辅导,占此类人数的2成,比例较大。其中既有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也有执着的青年教师。

  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开始关注自身的不同,并在转变和寻求真我间面临抉择:是坦然面对,我行我素;还是隐藏自己,默默承受?在第19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这一群体,倾听他们的故事(征求受访者意见,均使用化名)。

  今年的主题是沟通理解关爱,心理和谐健康。

   ■女生告白:只对女生感兴趣

  贝贝是珠海一所高校女生,今年21岁,不久前刚刚获得保研深造的机会,一番说服,她接受了记者采访。昨天,娇小的她以一身干练女装出现在记者面前,黄色风衣、牛仔裤、鲜亮的红色高跟鞋,着装硬朗,多少还有些 “女同志”的味道。此前她和本校一名女生交往,告白后被对方拒绝。

  “这种感觉很奇妙,莫可名状。很长一段时间我对女生特别有感觉。”贝贝说,问题出现在读高中时,老师一句“看人要看内涵,外表不重要。”改变了她的“世界观”。“我发现身边最多的是娇小女生,很可爱。”报考珠海高校后,贝贝这种情愫并未改变,在一次同堂大课上,她结识了一个女孩。“可能是相互有好感,我们越走越近。”吃饭、逛街、购物,除了休息,她俩几乎形影不离。可就在贝贝进一步发展这段感情而向对方表白时,对方提出分手。“我说自己只对女生感兴趣,希望她能接受。

  贝贝把这段糟糕经历告诉了远在四川家乡的父母,家人没有指责她,而是让她找心理医生咨询。贝贝说,当时很茫然,对原本中性的着装习惯开始抵触,感觉不再那么舒服。她找到珠海青协培训部部长、心理咨询师曹泽能寻求帮助。经过专业指导,情况好转。曹泽能说贝贝有同性恋倾向,但属前期过程,辅导一段时间后是能够恢复正常的。

  不久后,学业优良的贝贝被学校派往美国学习,认识一位奥地利交换生。“他是一个帅哥,金发褐眼,看上去很不错。”贝贝说,这是他第一次和男生来“”,原女友关系基本中断。

   ■高校现象:同性恋占了两成

  在曹泽能办公地点,他向记者展示了今年以来的接访案例。其中有关性取向困惑,同性恋的,高校占了20%,包括贝贝

在内,共8宗,男性3人,女性5人,全部是受助人主动找上门。其中既有学生也有教师,年龄在18岁到30岁之间。

  贝贝之前,曾有一对女性朋友找到曹泽能,其中一人男性化程度太深,曹泽能招呼她 “小伙子”,险些闹出笑话。她俩是珠海一所高校同学,认识三年,长期保持性关系。由于在角色层面“男方”过分依恋“女方”,甚至出现动刀威胁的情况,两人亟待情感解脱。最终,这段恋情以另类方式收场:较主动的女方另结新欢,被动的女生抽身有了结识男性朋友的机会。

  曹泽能将此定性为“真性”同性恋,“遇到这种情况,其中一方是很难改变既定性取向的。

   ■认知困惑:“同性恋”褒贬不一

  尽管不少同性恋受助人士都是在自我认定存在“病态心理”后,才去寻求心理治疗,但曹泽能认为这种认识未免草率,“同性恋并非病,而是一种心理障碍。”他说,有些情况甚至可逆,疏导得当,对方完全可以回复正常取向。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对“同性恋”界定暂无确切手段,通常具备纯意识上的同性性取向,不受外因影响单纯趋向于同性等条件的,都被称为“同性恋”。曹泽能坦言,同时他还会参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上所列分类依据。在该版本中,同性恋被划分到性心理障碍(性变态),并非病态,同性恋及其性活动也不一定是心理异常。但同性恋是否就正常呢?曹泽能回答:“这就好比用手写字,是右手写字的人正常、还是左手写字正常?我看这就是答案。

  据此,受访者建议社会公正、客观看待珠海高校同性恋现象。至于存在因素,他们认为这同院校开放程度、师生心态及珠海包容度密不可分。

  昨天记者就此采访一些市民。不少人对 “同性恋”表示理解,认为只要不影响他人,有怎样的性取向是个人自由,无需过分干预;也有人认为,同性恋和珠海主流社会价值不符,尽管城市开放程度较高,人们也不应背离某些自然规律。

   ■专家建议:家庭加强性别教育

  据有关统计显示,珠海高校“同性恋”者有大约一半来自单亲家庭,亲情缺失,父母表率缺位,导致其取向异常。曹泽能认为,现代家庭应该提倡良好的“性别教育”,男孩好好当作男孩养,女孩好好当作女孩养,除先天器质关系造成异常的之外,正常孩子心灵应该有鲜明的性别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