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老校长十载著书寄“乡愁”
为了记住乡音里的乡愁,叶金镇整理方言民谣编撰《大朗方言拾趣》
东莞时间网讯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传诵千古,让人读来感慨万千——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唯有乡音方言里的淡淡乡愁,能让漂泊的心灵找到归宿。
“如今很多方言逐渐消失,年轻人甚至不能理解其中典故及渊源。”为了记住乡音俗语里的“乡愁”,大朗老校长叶金镇从2006年起搜集、整理大朗方言、民谣、歇后语,历经十年岁月结集成《大朗方言拾趣》一书。日前,这部大朗“土话大字典”已刊印发行。
老人历时十载编写“土话大字典”
叶金镇在家中接受了记者采访,老人已是古稀之年但精神矍铄,谈及他的心血之作老校长感慨万千。
“如今很多方言逐渐消失,年轻人甚至不能理解其中典故及渊源,所以我就想整理一本关于方言的书,记录和传承家乡的文化。”为了记住乡音里的“乡愁”,怀着这个朴素的愿望,叶金镇老人从2006年开始搜集、整理大朗方言、民谣、歇后语、口头语,那时他已年过六旬。
从老人手上接过《大朗方言拾趣》一书,记者翻开细细阅读,该书共325页,收集了大朗民谣160首、歇后语266条、俗(谚)语1448条、“口头语”1986个(句)、杂字118个,全书洋溢着浓浓的地方语言特色,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作为大朗第一本“土话大字典”,该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该书不仅对方言的书写、读音和用法进行了考据,并提供例句帮助阅读理解。此外作者还对书中内容进行了详细分类,并按其首字笔画顺序排列,方便查询翻阅,更好地帮助读者了解大朗民俗民情。
老校长表示,此前他曾刊印了1500册《大朗方言拾趣》,该书大受欢迎,被乡亲们一“抢”而光。看到自己十年心血没有白费,老人很高兴,打算再次自费刊印。
记录整理乡音只为记住“乡愁”
叶金镇说,他搜集资料主要是依托自身的经历重拾儿时记忆,或从当地群众日常用语中进行提炼。为此老人养成了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的习惯,一旦碰上有人说出大朗特色的“金句”,他就马上记录下来。叶金镇说,有些方言并非大朗独有,但只要大朗人口耳相传,就属于该书摘录对象。十年来,他到处搜罗资料,闲时琢磨创作,一字一句精心推敲,每有突破,自得其乐。
“方言就是无形的‘活化石’,民谣更是老百姓过去生活的写照,很有历史价值。”叶金镇表示,比如民谣《鸡公仔》,讲述的是过去妇女在夫家没有地位、任由奴役的生存状况;《挨芋头歌》讲述的是佃户受地主剥削,每年辛勤劳动的粮食都上缴的心酸……这些民谣都是大朗群众往昔生活的真实写照,读起来余温犹存。
“其实我心里明白,有些词语势必随着时代发展而被淘汰,特别是那些形成于农耕社会环境的,与农村、农业以及乡土风俗民情密切相关的方言词语。”叶金镇老人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人们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方言也将逐渐失去依存条件和基础,必将逐渐淡出、流失。他只是希望记录整理乡音寄托一份乡情,同时希望让年轻人通过阅读书中的民谣,更加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