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老艺人觅知音 欲传唢呐绝技
每逢蔡边麒麟队有表演任务,钟桂洪必然到场吹奏唢呐。(通讯员供图)
大朗蔡边村麒麟队配乐师傅钟桂洪吹奏唢呐四十载,希望能将之传承下去
东莞时间网讯 麒麟舞是大朗蔡边村民逢年过节的重头戏,每当出现麒麟舔足、采青等精彩之处,一阵高亢嘹亮的唢呐声穿透云霄,将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
唢呐是舞麒麟特色配乐之一。“麒麟舞离不开唢呐,高亢嘹亮、刚柔并济有助于表现麒麟的情绪,让麒麟活灵活现形神具备。”钟桂洪是蔡边村麒麟队的配乐师傅,今年52岁,他从十来岁起就接触唢呐至今从艺已有40载。
在大朗,唢呐有着深厚的民间根基。寻常百姓家举办婚丧寿庆、乔迁新居,又或是逢年过节,总要请来唢呐演奏师傅吹拉一番。不过,由于这门艺术偏冷门、收入不稳定,鲜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如何让这项大朗草根艺术传承下去,成为了钟桂洪等老一辈手艺人的烦心事。
苦练基本功力争青出于蓝
唢呐声响彻乡野。闲暇时,钟桂洪就会拿起唢呐在家中吹奏一番,他两个儿子有时也会跟父亲合奏一段,这种民间“好声音”高亢嘹亮、穿透力极强,隔着老远乡邻们就知道这是“老钟家”的保留节目。“音节一个压着一个,绝不拖泥带水,吹唢呐就讲究一个干净利落。”钟桂洪说。
大朗坊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七寸唢呐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它,闷声闷气蛮难受。”时至今日,大朗社区村庄,无论红白喜丧还是祭祀都离不开唢呐。遇上喜事,唢呐师傅就把调子吹得热烈奔放;遇上白事,就吹奏出哀怨的曲调,唢呐的表现力就是这么丰富。
一直以来,由于唢呐表演“市场”比较窄、收入不稳定,吹唢呐成为一个冷门行业,民间从业者不多。
钟桂洪接触唢呐出于偶然。上世纪80年代初,钟桂洪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初中毕业后待业在家。当时麒麟队唢呐师傅的儿子不打算继承父业,一时蔡边麒麟队面临着吹唢呐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唢呐师傅找到钟桂洪,发现他不仅有天分还对唢呐情有独钟,于是唢呐师傅表示愿意将这门技艺倾囊相授。钟桂洪答应了师傅的邀请,从此他与唢呐结下了不解之缘。
吹唢呐需要很大的肺活量,因此练气成为了入门第一课。从练习基本功到熟悉曲谱,每天学艺安排十分紧凑,钟桂洪丝毫不敢懈怠。吹累了,他就喝上几杯水润润嗓子,又接着继续刻苦训练。花了三年时间苦练基本功,师傅终于满意地说“可以出师了”,然后嘱咐他今后要靠个人领悟和修为,才能做到青出于蓝。
手艺冷门知音少传承难
麒麟舞表演全场都离不开唢呐配乐,这是麒麟舞配乐中关键的一环,用于表达麒麟喜怒哀乐等情绪,有了唢呐装点,麒麟舞才能活灵活现、形神具备。
“采青”是麒麟舞的高潮环节,从麒麟发现食物到想方设法将“青”采到手的过程,锣鼓声变弱变慢,直至麒麟采到“青”,高亢的唢呐声顿时激昂起来,把麒麟得意、欢快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还将感染四周的观众。
每逢蔡边麒麟队有表演任务,钟桂洪必然到场吹奏唢呐,逢年过节,蔡边麒麟舞表演一场接一场,故此在万家团圆的日子,钟桂洪与家人却聚少离多。除了参与麒麟队演出,钟桂洪还常常受邀参加乡亲们的婚丧嫁娶、开业乔迁。钟桂洪说,吹唢呐要根据不同场景演奏不同曲目,比如在娶亲场合,接新娘时演奏《鲜花调》,插香祭神时演奏《倒拉石》,送入洞房时演奏《天姬送子》……每一个曲目都带有浓浓的传统特色,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民间“好声音”,而这些“声音印记”又演变成为一种乡土文化。
40年从业生涯中,钟桂洪不仅成为了坊间有名的“民间达人”,他还参加过全市老年人艺术节粤曲比赛并获得了“老有所乐奖”。这些经历都让钟桂洪对自己喜爱的唢呐感到自豪,但让他感到美中不足的是“知音太少”。
虽然两个儿子都曾向他学习吹唢呐,但钟桂洪还是希望有更多人一起来传承发扬这门草根艺术。每年暑假,蔡边村举行少年麒麟武术培训班,钟桂洪都会前往现场选苗子,但效果都不明显。在钟桂洪看来,“断层”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认为吹唢呐是一门低微的手艺,而且练习要吃苦不容易;第二就是这门手艺市场比较窄,不是赚钱的好手段。
“吹唢呐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希望能将之传承下去。如果有人愿意学,我还是非常愿意教。” 钟桂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