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镇委书记:打造华南地区科学中心和人才洼地

07.01.2016  11:59

■大朗镇委书记胡浩举。(记者 曹雪琴 摄)

■第十四届中国(大朗)国际毛织产品交易会举行。图为织交会上企业展示的自动化熨烫机 (记者 程永强 摄)

东莞时间网讯 大朗毛织遇上“互联网+”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机器换人”会不会造成村民物业收入下滑?散裂中子源近在咫尺,大朗如何利用科学装置实现创新驱动?日前,东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基层行”采访团走进织城,大朗镇委书记胡浩举接受采访,逐一回应了“互联网+”、机器换人、创新驱动等热点问题。

胡浩举表示,大朗加快融入“中心组团”,深入推进“两城一区一体化”,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加快科学城建设,打造松朗科技新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区和东莞未来科学中心区;借助散裂中子源不可复制的国家级资源优势,打造华南地区科学中心和人才洼地。

【关键词:互联网+】

申报广东电商示范基地

时下,传统制造业纷纷借助“互联网+”转型升级,织城大朗对此也提出了“互联网+毛织”工作思路,在生产和销售环节,培育了一批“淘工厂”,催生了一批毛织电商创业者。

2015年,雅绮服饰接到“淘工厂”订单金额达400万元,企业电商供应链业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一半。雅绮服饰只是大朗众多毛织“淘工厂”之一。这一年3月,大朗正式启动毛织“淘工厂”计划,推动互联网与毛织制造业融合,迄今为止全镇已有200多家毛织生产企业成功上线“淘工厂”。

互联网+传统产业,两者并非简单叠加。以“淘工厂”为例,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的影响下,传统毛织厂不仅拓展了线上订单资源,还实现了最低成本出货、最快回笼资金,并与消费者搭建了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提升了大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是一种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将有助于化解传统产业需求疲弱、产能过剩、成本上升三大难题,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大朗毛织销售终端比生产环节更早接触到“互联网+”,早在几年前大朗便通过搭建平台、举办免费培训等方式,帮助年轻人进入毛织电商创业领域。据统计,大朗毛织电商企业已超过3000家,2015年1-10月毛织类电商销售额41.8亿元,同比增长53.8%。

胡浩举表示,接下来大朗将加快形成电子商务生态圈的步伐,集聚壮大“淘工厂”队伍,积极引导企业开拓跨境电商市场,打造大朗“海上丝绸之路”。同时,织城将依托巷头大厦、电子商务产业中心等平台,强化人才培育和引进,推动大数据应用,做好广东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申报工作,促进毛织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关键词:机器换人】

产业工人走出工厂创业

“大朗已成为全球使用数控织机最集聚的地区,实现了百分百机器换人。”胡浩举表示,早在数年前大朗便已鼓励企业引进电脑横机代替传统机械织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目前全镇毛织企业使用电脑横机总量约5万台。如今,一个工人可以看管8台机器,单位生产效率比人工提升了6倍,生产效率提升了48倍。

毛织企业广泛使用数控织机,催生了大朗数控织机交易市场。如今,毛织贸易中心附近区域吸引了近20家电脑横机生产企业进驻,形成了一条长约1.3公里的“电脑横机专业街”,集聚了近百家国内外电脑横机品牌商。

胡浩举表示,接下来大朗将继续推进“机器换人”。他表示,将用好我市每年2亿元“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重点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机器人、自动化控制设备或流水线自动化,进行智能技术改造,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同时,积极为企业落实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力争用两年时间,推动全镇半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此外,大朗还着力推动成立机器换人产业协会、产业联盟等,建立行业协同创新和互利合作机制,加强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应用企业、服务机构的沟通交流。

胡浩举认为,“机器换人”并没有对村民收入、就业造成困扰。“机器换人释放了大量劳动力,然而工人不在工厂生产,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在大朗生活。”胡浩举表示,如今一部分年轻的产业工人走出工厂走向电子商务。同时,大朗商事改革降低了市场门槛,大朗人创业更方便,个体户数量增长迅速。此外,出租屋变身“淘宝店”、“电商培训基地”,大朗物业的商业价值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创新驱动】

打造东莞未来科学中心区

继综合实验办公区、辅助装置区完工之后,散裂中子源项目住装置区也即将竣工。胡浩举表示,作为中国最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 投资 规模大、人才聚集度高、科学技术前沿,必将对大朗产业、城市、人才以及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尽管仍处于建设阶段,散裂中子源的产业带动作用已初步凸显。依托重大项目,过去两年大朗先后引进超亿元项目10宗,投资总额41亿元。同时,散裂中子源项目还与大朗科技企业进行了产学研对接,实现了成果转化,带动了周边地区科技创新和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其中大朗信易公司与东莞中子科学中心、东莞理工学院进行产学研合作,成功开发了一种远程监控注塑机械手,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目前,因项目驻莞工作的科研人员超过300名,预计项目启用后将吸引科学家达600多名,为大朗带来巨大的人才效应。此外,散裂中子源多学科应用研讨会、加速器物理和技术交流会、中美中子合作等多场国际大型学术会议在大朗召开,提升了大朗在全国的知名度,形成了学术文化氛围和创新精神。

胡浩举表示,大朗将依托散裂中子源项目,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轴+2核+N城”方案,积极配合加快科学城建设,打造松朗科技新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区和东莞未来科学中心区;借助散裂中子源不可复制的国家级资源优势,打造华南地区科学中心和人才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