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欢歌——高原明珠洱海复苏记
新华社昆明1月29日电 题:大湖欢歌——高原明珠洱海复苏记
新华社记者王长山、丁怡全、杨牧源
曾因污染而黯然失色的高原明珠洱海,迎来了复苏时刻:迷人的山水画卷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成为无数人的诗和远方。
2015年,在云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洱海边,仔细察看生态保护湿地,听取洱海保护情况介绍,在洱海边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现在,这颗明珠熠熠生辉。湖水清清,波浪声声,苍山洱海间回荡着美丽乡愁之歌、诗和远方之歌、绿色生态之歌。
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廊道逐步完善(1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美丽乡愁之歌
“碧波荡漾、白云悠悠,洱海边有我最美的守候……”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村民何利成泡上一壶香茗,坐在梨树下,眼前是清澈的湖水,耳中回荡着这首歌曲《乡愁大理》,他家客栈小院是游客体验洱海风光、寻找乡愁之地。
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村民何利成在自家的客栈里休息(2020年5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洱海是云南第二大淡水湖,也是大理人的母亲湖。在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是群众心中永远的乡愁。
随着大理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加之一年上千万人次的旅游流动人口,洱海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明珠一样的母亲湖逐渐失去光彩。从20世纪80年代起,洱海水质急速下降,从贫营养状态转向富营养状态。
“山清水秀才有乡愁,污水秃山人都不来。”何利成等村民们看着洱海生“病”,心焦不已。
警铃阵阵,时不我待。各种“重拳”举措陆续推出,砸向污染“病灶”。2016年11月,云南开启抢救性保护工作,从环湖截污、生态搬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多个方面着手,全面打响洱海治理攻坚战。
工人为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廊道的鲜花浇水(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2017年,一纸“最严治理令”为洱海流域2400多家餐饮和民宿按下“暂停键”,何利成家客栈被关停。2018年,何利成家将房子整体后退7米,院子一侧的耳房部分拆除。
“我觉得值!”何利成说,现在,采取了环保措施的客栈一滴污水也流不到洱海,这令他很自豪也很心安。
“前些年,村民无序建房很多。沿湖而建的民居对洱海湖滨带造成了破坏。”提起过往,湾桥镇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直摇头。他说:“不能让洱海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
垃圾收集清运实现“户保洁、村收集、镇清运”;污水收集管网到户收集全覆盖,集中收集处理庭院污水……何桥坤说,还建了多塘系统、蓝藻处理池,有效净化农田尾水。
在洱海中开放的海菜花(2020年5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像古生村一样,洱海保护各项举措扎实有效实施。风情浓郁,景色秀美。众多游客来古生村的农家小院,心头萦绕着浓浓的乡愁。
“我们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保护洱海。”何利成说,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留住美丽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