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太史刘讲:"大人"这个叫法的来源是这样的?

10.10.2015  01:29
 

太史刘讲:大人叫法的来源

我们看古装剧或看古装戏曲,会有一个熟悉的场面,每当百姓看到官员,或者级别低的官员遇到级别较高的官员时,通常恭敬地称呼为“大人”。然而,是不是史上都是这样称呼的呢?

清朝《蕉轩随录》中的“官场称谓”说,一直到了明朝的时候,大人的称谓并不是很普遍。哪怕是朝廷里最有权势最有威望的官员,大伙都称呼他为老先生。当时又称抚台为老先生,称司、院方面的官员为先生,明朝人认为,“大人”这个称呼不太雅。方浚师由此得出结论,整个明朝,不流行大人这个称呼。

据记载,康熙年间,天下开始流行老爷这个称呼。康熙二十年,开始称举人为爷;康熙三十年,开始称进士为老爷;康熙二十五年,司院级别的官员称为大老爷。

有点品位的人觉得这些称呼俗不可耐,蒲松龄就说:“甚可笑。

而大人这个称呼,是从大老爷发展而来的。清朝的六部、翰林院等部门官员,在外的总督、巡抚、都统、提督和总兵等,被称为大人,是在雍正皇帝之后。到了嘉庆道光以来,大老爷这个称呼也渐渐到普及到了知府这一级别的官员,至于副职级别的官员,统称为老爷。再往后面,知县也终于被带上大老爷、大人的帽子。当然,也不是一概如此,那些有资格被称为大老爷的知府,是因为其级别并不和官职相统一,其官职是知府,但级别往往是二品、三品;知县亦如此,那些有资格被称为大老爷、大人的知县,其级别也在四品、五品左右,总之级别比职位高。

还有大帅一词,也是因为总督、巡抚如果参与军务,就会被尊称为大帅,比后世的大帅要高大上。(记者刘黎平 摄影/剪辑 甄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