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聚焦东莞转型升级系列报道(三)
东莞时间网讯 21日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重点主流媒体以及省内重点主流媒体集体聚焦东莞,纷纷推出“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东莞调研行”专题,集中刊(播)发一批文字、图片和音频稿件,系列报道东莞转型升级的经验,连日来本报对此均予以转载。
为了第一时间传播东莞好声音,传递央媒对东莞的热度,本报今日继续对相关系列报道予以转载,敬请垂注!
人民日报:东莞步步登高有恒心
“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这首昂扬向上、催人奋进的岭南民乐,日后成为广东东莞长安镇一家电子信息龙头企业的名字。改革开放大潮中,多少耳熟能详的名牌消失无踪,以VCD、复读机、无绳电话起家的步步高,却在不断地创新求变中浴火重生,成功孵化出OPPO、VIVO两大行销全国乃至世界的智能手机品牌,去年出货量分别达5000万和4000万台,均稳居国产品牌手机前十。
步步高20年发展历程只是整个东莞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特别是近年来,面对国际 金融 危机的冲击和国内要素成本的攀升,传统低端制造和加工贸易难以为继的东莞,坚定不移地登产业之“高”,奔发展之“远”,持续擦亮着“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
谋改革:从“人口红利”到“体制红利”
改革是广东的“魂”、广东的“根”,更是东莞创造“世界工厂”奇迹的法宝。改革把东莞从对“人口红利”的依赖中解放出来,转向追求“体制红利”。
2012年,面对当时严峻的 经济 形势和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东莞在全国率先推行商事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从原来的188项大幅压减至109项,81项前置审批改为后置,率先推行了“先照后证”、证照分离和注册资本认缴制等多项具有开创性的改革措施。在此基础上,2014年、2015年,“多证联办”、企业登记注册“一网通”等又次第展开。
这些“解渴”的改革实招,对金融海啸风口浪尖上的东莞好似“定海神针”,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东莞市工商局局长范燕彬介绍,商改3年来,新登记市场主体34.3万户;截至2015年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突破70万户,比2012年改革前增长31.8%;其中日均新登记企业146户,比改革前增加77户。“倒闭潮”“撤退潮”传闻不攻自破,企业家们纷纷感慨:东莞仍是一片 投资 兴业的热土。
强制造:从“汗水经济”到“智能工厂”
走进东莞市中泰模具有限公司,机器轰鸣,生产忙碌。随着一台大型自动化机器有节律地一开一合,热得红彤彤的钢板一次一块,片刻被压成形态复杂的高品质汽车部件,整个过程没有一个工人。“这是我们跟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合作,自主设计研发的高效低能热冲压成型自动生产线,具有自动化加工、自动编程、性能稳定可靠,静态动态刚度有保障等优势。”该公司技术人员骄傲地说。
中泰所在的东莞市横沥镇是模具名镇。镇党委书记陈锡稳介绍,为推动模具产业转型升级,镇政府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等7家单位成立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已建成模具检测技术中心、模具产业3D打印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促使模具行业产值每年增长20%。
东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科表示,2014年9月至2015年底,全市申报“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项目1262个,改造完成后预计减少用工约46600人,企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65.25%。
东莞市科技局局长吴世文介绍,东莞研发投入增幅连续3年居全省前三,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5%。
人民日报记者 杜若原、贺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