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致富靠的是什么?

25.05.2016  12:13
仙溪村的这种依靠自力更生打开山中致富路的成功经验,对我们的很多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无论是帮扶单位还是帮扶对象,不能把脱贫希望简单地寄托在“输血”上,而是要选好为贫困户量身定制的精准脱贫 “造血”项目上。

  ■ 彭永清

  本报近日报道,五华县长布镇仙溪村村民在整村搬迁后,他们虽然离了村,但没有离了山,失地后进山采山货、卖茶叶,集约耕种荒地,日子越过越好。

  我市一些偏远农村,因为居住环境恶劣,给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为了使这些村民能生活得更好,各级政府想方设法使他们搬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安家落户。然而,搬家容易安家难。首要面对的难题,就是失去赖于生存的土地后如何生活?仙溪村的村民同样遇到类似的难题。但他们没有等靠要,而是找到了自力更生这把打开山中致富门的“金钥匙”。

  天上从来都不会掉“馅饼”。仙溪村的村民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他们搬离家园时,就一直在思考出路的问题。他们凭借敏锐的目光,把他们曾经视为不值一文的“山货”也带出深山,摇身一变变成“山珍”,卖上了好价钱。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寻找挖掘更多的“山货”卖向大山外,增加自己的收入。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不是一劳永逸,而是通过集约丢荒的土地,发展种养,寻找更加长久的项目,寻求走出一条致富路。

  仙溪村的这种依靠自力更生打开山中致富路的成功经验,对我们的很多工作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当下,对我们正在开展新一轮的精准扶贫工作,具有借鉴意义。精准扶贫的要求就是精准脱贫。因此,无论是帮扶单位还是帮扶对象,不能把脱贫希望简单地寄托在“输血”上,而是要选好为贫困户量身定制的精准脱贫 “造血”项目上。能不能在根据贫困户设定的“造血”项目上取得实效,关键是扶贫对象要发挥好主观能动性,树立劳动脱贫致富意识,不怕苦、敢吃苦、能吃苦,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帮扶单位“扶一把、送上马”后,自主自助自立,实现彻底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