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式“姓氏改革”不靠谱

04.08.2014  11:53

  话题缘起:我国传统观念中只有男性才可以传承姓氏,延续香火,而新生儿沿袭父亲的姓氏,则被看作是传宗接代的重要标志。针对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安徽省长丰县政府在2011年开始“想点子”,其中一条就是开展“姓氏改革”,对新生儿跟母亲姓的,直接给予现金奖励1000元。“子随母姓奖千元”式姓氏改革靠谱吗?

  ■张贵峰

  “随父姓”而不是“随母姓”,当然确实根植于“延续香火”的传统观念,而“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当然也确实与这一传统观念存在某种关系。但是,如果仅仅因此便开展鼓励“随母姓”的所谓“姓氏改革”,并指望藉此解决“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乃至改变“随父姓”这样的传统观念,又明显不太靠谱。

  一方面,必须看到,“随父姓”固然是基于“延续香火”的传统观念,但是这种源自深厚“慎终追远”价值观的传统观念,并没有什么不合理,更非必须简单舍弃革除的“糟粕”。而且,这种传统观念以及由此衍生的“随父姓”,并非中国独有,是世界普遍存在的传统。此外,这种传统观念纯属个人私权、自主选择范畴内的“家务事”。《婚姻法》已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政府部门根本没必要也犯不着利用公权插手、动用纳税人资金去鼓励“随父姓”还是“随母姓”。

  另一方面,“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固然与“延续香火”传统观念存在一定关系,但它显然并不是造成“性别比例失衡”的主要和根本原因。有人口学家曾指出,“二十多年来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与严格控制生育的‘一胎’政策密不可分”“1949年后,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已逐渐接近正常值。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几乎与严格的生育控制政策同步,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90年代攀升更为显著。进入21世纪后,依然居高不下。”这种背景下,简单指望通过“随母姓”来解决“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无疑既显得舍本逐末,也根本不可能真正产生促进性别比例均衡的实际效果。

  由此观之,“随母姓奖千元”的所谓“姓氏改革”,既不能真正撼动“随父姓”的传统观念,也不能真正有益于解决“性别比例失衡问题”,而真正“有益”的,除了浪费纳税人资金,恐怕就是当地政府标榜的所谓“我省首创”的政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