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奖得主:细菌如同蚂蚁也有群体感应
中新社香港9月30日电 (王勇)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一向被认为是单独运作,不与邻近细胞沟通。但经过40多年的研究发现,这一概念已被推翻。有科学家指出,单个细菌的作用和能力有限,当一大堆细菌聚集在一起时,可以相互沟通,协调进行不同的任务,如发光、产生毒素等。
2015年度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授予了两位美国科学家,邦妮·巴斯勒和彼德·格林伯格,他们证实了细菌间群体感应机制的存在。细菌在许多不同的栖息区内生存,在每个区域内,细菌会与同类细菌以及其他物种沟通,进行功能上的协调。细菌相互沟通,并透过感应和生产细小的扩散性分子,去反映及回应其区域密度改变,这就是群体感应。
群体感应解释了牙周病是因为细菌在牙菌膜积聚,以及毛发脱落会刺激周围的毛发生长等现象。群体感应也曾在蚂蚁和蜜蜂中被发现。群体感应的发现为干扰细菌病原体或调控微生物群落在健康应用上提供了新方法。
邦妮·巴斯勒和彼德·格林伯格均从海洋细菌的生物发光出发,进而研究人类细菌病原体,建立了目前人类对细菌沟通的概念框架,启发用新方式控制细菌的动态变化,并致力应用于农业和医疗等领域。
彼德·格林伯格表示,群体感应可以简单理解为细菌通过化学过程,了解周围有没有足够的同伴,可以一起行动,包括向宿主发动攻击。群体感应早前并未受到重视,只有两个实验室从事这项研究,希望有一天群体感应可以帮助人类战胜细菌。
彼德·格林伯格强调,群体感应的研究中心正在向中国内地转移。中国政府对应用性研究给予较多支持。已经和华南农业大学签订了5年合约,每年都会去那里研究如何控制植物中的细菌。有一些细菌对植物有益,希望研发这些细菌,让农作物减少对肥料的需求。群体感应的应用先从农业开始,然后再应用到人类的医疗事业当中。
作为一名女性科学家,邦妮·巴斯勒表示,自己喜欢向公众传递科学研究的消息。一方面,鼓励青年女性,参与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希望别人明白她所传递的内容。
邦妮·巴斯勒强调,在美国有一种反科学的风气,很多人不相信科学,觉得和自己无关,这让她很担心。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科学家,走出实验室,面对公众是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邵逸夫奖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由已故香港影视巨子邵逸夫2002年设立,共设3个奖项,分别为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和数学科学奖。每年颁奖一次,每项奖金100万美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