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特校14套校本教材获点赞

18.12.2015  12:30

你的家乡在哪个镇区?那里有什么美景或美食?”听到老师吴美贤的提问时,课堂上原本有些安静的11个孩子,顿时闹腾起来,“我的家乡在古镇,那里有各种各样的灯”“我的家乡在东区,这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学生们纷纷抢着回答问题,完全不像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堂。而在吴美贤的印象中,每次上到类似的生活适应课时,都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共鸣,课程轻松且顺利。

然而,七八年前情况并非如此。那时,老师们上课不知道要讲什么、怎么讲。这曾一度难住校长汤剑文。从2009年开始,学校决定自主研发编写教材。经过近6年的探索,目前已研发完成14套31本教材编写,有效地推进了该校的课程教学。这引起了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关注,17—18日,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90余所学校、250多名特殊教育工作者齐聚该校,以该校校本教材为例,探讨培智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使用。

特校研发31本教材服务学生

与普通学校相比,若特殊教育学校没有统一教材,会导致教学陷入随意化状态,对学科建设和学校教育教学、学生成长都不利。”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教研室副主任林昌介绍,中山只有一所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招收的孩子都是重症残障儿童,其他群体间、个体间、地域间差异较大,其它地区的教材使用起来会出现各种问题。

为此,2009年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始研究校本课程和教材的编写。他们以国家特殊儿童教育手册为指导,参考了各地培智教育课程教材,经过6年的摸索,最终完成了14套31本教材的编写。目前已出版的教材包括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培智体育、学前认知沟通5个学科。“这套教材以一线老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符合本地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汤剑文说。

回忆当时编写教材的经历,吴美贤仍有些感慨,“那些都是我们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集体磨出来的。”她说,教材是对日常教学的总结和再现。每学期初,老师们都会根据班上学生的特点,制定一个教学计划,并参考计划进行教学。每月底,会进行教学评估,根据实际调整教学计划。经过多年的摸索,最终形成了一套较为合理的教学方案,也就是现在使用的课程和教材。

教材有中山特色又利于教学

中山特校的校本教材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并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邓猛说,中山市特校的校本教材研发以平等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平台、以参与为手段、以共享为指导、以和谐为目标,值得同行学习和借鉴。与会的老师则认为,中山特校编写的教材既兼顾了特校学生的特点,能教授学生各种生活技能,又融入了中山本地的特色文化,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文化知识。

据介绍,培智学校最主要的三门课程: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无论从各校的校本教材建设还是从实际课堂教学来看,存在着相互串联、互相混淆、大量重复的现象,结果导致培智学校所有的课程与“生活适应”难以区分。其根本原因在于过分强调了狭隘的“生活”技能而忽视了“语文”、“数学”等课程的本质,“生活”掩盖了学科特性。他认为,培智学校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多样性需要、尊重学生平等权利、发挥学生的潜能等信念的基础之上,在“生活技能”的基础上向前走一步。“‘生活化’课程不能局限于生活技能,应着眼于完整的社会文化生活。”(高薇 巫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