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事件舆情反转 

21.09.2015  10:07

  舆情解码

  过去两周,安徽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再度引发舆论对“扶老人”话题的关注。该事件进展一波三折,从女大学生称扶老人反被讹,到2名目击者出面证实女大学生曾承认撞人,再到目击者身份被质疑,公众舆论也由“一边倒”转向支持女大学生、谴责被扶老人,并延伸为针对“老人摔倒扶不扶”话题的深入探讨。

  事件如何向“罗生门”演变?公众舆情的变化说明什么问题?本期舆情解码聚焦“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探讨舆情背后的问题根源。

   撒谎还是被讹

  从“一边倒”到等待真相

  事件初始期,被扶老人被判定为“撒谎者”。9月8日,安徽淮南师范学院大三学生袁晨将骑车所遇的摔倒老人送往医院,随后被老人指认为撞人者。当晚21:06,小袁发微博寻求目击证人,为自己并未撞到老人作证。女大学生袁晨的求助微博很快得到网友的评论、转发,网友出于对“被扶老人”群体的敏感,毫不犹豫倒向为支持女大学生、谴责被扶老人。第二天,网友@任梵僮发布微博称自己当时在事发现场,并愿意为袁晨作证。

  与此同时,被扶老人及其家属称,老人摔倒当日小袁承认撞倒老人,并承诺会负责。但此说法遭到小袁否认,且并未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事件第一次反转,女大学生被指撒谎。9月13日,网友@磊磊0324在微博上发布了三段视频,其中两段为目击者口述证明小袁曾在事发现场承认撞人,网友@磊磊0324称自己“站在老人这边”。而袁晨从9月10日发布微博表示“清者自清”后,截至目前未再回应。

  事件再次反转,视频真实性遭质疑,女大学生和被扶老人孰是孰非?有网友质疑,视频发布者与目击证人以及被扶老人系亲属关系,且目击者在视频中有“念稿子”的嫌疑。网友@磊磊0324对此回应称,自己与目击者同被扶老人只是同村人,疑似念稿是因为目击者第一次录视频感到紧张所致。

  至此,事件演变为“罗生门”,各方只能等待警察查明事件真相。

   摔倒老人扶不扶

  先把公众对道德的信心扶起来

  “扶老人被讹”、“摔倒老人该不该扶”等问题因此次事件再次触痛公众对“扶老人”议题的敏感神经。

  在这起事件中,究竟是女大学生撞倒老人还是老人讹人,真相仍待查明。而在事件背后,公众舆情的接连反复,则更值得深思。

  自2006年“彭宇案”发生以来,在各类“扶老人”事件中,舆论几乎都是朝着质疑“被扶老人”的方向发展,“坏人变老了”也一度成为舆论观点的主要倾向。而在现实社会中,因“不敢扶”摔倒老人进而引发悲剧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扶不扶”简直成为一种公共困局。

  在“不敢扶”的背后,有哪些社会因素?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从2006年至今,公开报道的“扶老人被讹”事件达28起,其中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有7起。在这些案件中,扶老人方是否有过错往往存在一定争议。而从判决结果来看,扶老人方担责的占比一半以上。

  有舆论认为,扶老人事件的焦点,不仅是老人被撞或学生被讹,而是其在社会心理层面的负面效应。有观点称,“在近阶段发生的同类事件中,面对倒地的老人,有人会拍照片录视频以防万一,更有人经过内心挣扎还是选择离开,社会诚信的严重缺失让人不寒而栗。

  与此同时,个别老人倒地因无人施救而遭遇悲剧的事件,也为社会敲响了警钟。无论是同情被讹者、谴责讹人者,还是探讨“扶不扶”的问题,“不扶有理”成为网上舆论主流,这正是此类事件引发的最大危害。有评论认为,“‘要不要扶摔倒老人’是个伪话题,与其说老人们摔倒在现实中,倒不如说,他们是摔倒在了网络上。”

  如何让“扶不扶”不再成为一个问题?法制保障是关键。有评论者指出:“保护施救者的权利不受伤害,是唤回公德的前提。比起道德评判,一个能保证好人不受伤害的法律制度,更加可靠。

  南方日报记者 曹嫒嫒 实习生 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