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进药店并非一劳永逸
[首席评论]
邱发平
本报昨日报道,记者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我市启动药店试点销售婴幼儿配方奶粉工作,经过层层审核,最终确定了9家试点药店。此举目的,是把婴幼儿配方乳粉纳入药品管理体系严格管理,保障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
由于奶粉对储存、管理都有较高的要求,奶粉进药店专柜销售,专人负责,并按照管理药品的标准严格监管,的确在销售环节上让奶粉安全质量多了一层保护网,有利于提振消费者对奶粉质量的信心和安全感。但奶粉进药店是不是就等于进了保险箱?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众所周知,奶粉的质量保证涉及奶源质量、生产控制、销售渠道等三个环节。回顾这些年出现的奶粉危机,绝大多数是出现在生产源头上,无论是三聚氰胺、恒天然事件,还是其它奶粉安全事件,如果这些奶粉一出生就是问题产品,又怎能保证“出水口”没事?对这些有着合法身份、证照齐全的“毒奶粉”,药店又如何能辨别?从源头上提高国产乳粉的质量,重建市场信心才是治本之策。最近,三部委联手提出了奶源振兴计划,卫计委提出,奶粉相关标准必须跟国际接轨;农业部提出,每年投入3亿让奶牛在源头吃好草、产好奶;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要推动奶粉企业的兼并重组等。这些都是从源头上、生产环节上抓安全抓质量的积极信号和有力举措,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层面在奶粉问题上正在向治本的方向上努力。
乳粉“药店专柜销售”模式只是在流通环节上做文章,保证婴幼儿乳粉质量安全显然不止于此。我市用管药的方法管奶粉,药店销售奶粉除了需合法证件和检验报告外,在奶粉运输、保管、贮存等诸多环节,都会按管理药品的标准严格监管。同时,从奶源、生产、流通到终端全过程都可追溯。如此严格透明的监控措施,如果能够认真落实到位,可谓为奶粉质量安全提供了力所能及的保障。但必须看到,就算上述措施能得到充分落实,奶粉进药店并非一劳永逸。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奶粉进药店只不过是为消费者购买奶粉提供了另一种市场渠道,如何保障这个销售渠道的安全?不能单靠药店把关和自我约束,必须在质量安全监管上防止疏漏,通过退出机制,惩罚、追责机制让药店“安全放心”起来。
同时,按照市场逻辑,唯有公平的竞争才能让消费者得益。就此而言,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而非行政干预,让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充分发挥作用。当然,政府的监管不可或缺,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管体系,才能让奶粉进药店的优势得以体现,从而让消费者在购买国产奶粉时得到更多的质量保障、价格上优惠以及服务上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