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首个出版诗集的打工女诗人 以前竟连稿纸都没用过

01.10.2016  07:19

人物简介

汪雪英,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新诗人诗社”代表诗人之一。1987年南下广东,做过流水线工人、业务员、编辑、记者。1994年6月,因出版诗集《漂流花季》而成名,先后被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青年文摘》等主流媒体竞相报道,迄今已在报刊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万字。

在东莞,拥抱诗和远方

东莞时间网讯 (记者 马一兵)三十年前,汪雪英来到东莞打工。工作时,她是流水线女工,拼命攒钱寄回老家;休息时,她是文学爱好者,常泡在阅览室里读书、练笔。

身为第一代打工者,遥望故乡,汪雪英有了倾诉的欲望。她无意识地记录下了她和工厂姐妹们的生活点滴,并成为了打工妹中特殊的一小部分人。即使笼罩在“中国第一个出版诗集的女打工诗人”的光环之下,汪雪英仍然安静地打工、写作。作为一名打工者,她拥有了诗和远方。

写日记记录打工点滴

1987年,江西姑娘汪雪英刚初中毕业。那年,她老家所在的江西永新县劳动部门,要招收一批人去广东打工。打工名额不多但想去的人不少,还要通过抽签才能决定。

汪雪英被幸运地抽中了,和十余名老乡南下打工。来到东莞后,汪雪英成了流水线上的一名女工。那时汪雪英才十几岁,工厂外到处是施工的嘈杂,而车间内则是她的小小天地,因为常常加班,她每天超过10小时都呆在流水线边。

在难得的休息时间,和汪雪英差不多年纪的姑娘都忙着逛街玩乐,她却躲起来写日记。“那时候我天天写,连续写了一年。”谈起日记的内容,汪雪英有点不好意思,“不过就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心情。”

这段经历给汪雪英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她发现自己的字越写越漂亮了。没多久,工厂里办起了黑板报,鼓励员工投稿,汪雪英写了一首打工题材的散文《泥土赞》。

现在回忆起这篇文章,汪雪英说不过是模仿《白杨礼赞》而作,这略显粗糙的作品,是汪雪英文学生涯的起步之作。

那个时候的写作,更像是汪雪英与自己的对话,上班时她是打工妹,为老板打工,而下班后,才是她面对自己的时刻。她把自己心里想说而又无处诉说的情感一股脑儿地写进了诗里,无意中,她记录了一段漂泊的打工生活。在之后的二十年,打工生活一直是汪雪英写作的轴心,始终贯穿她的文学创作。

连稿纸都没用过,居然也敢投稿

汪雪英在厂里小有名气时,有工友却觉得“她疯了”。在她们看来,汪雪英仅仅初中毕业,写作是离她非常遥远的事情。

“不要说她们,那时候我也没想到,有一天我能成为作家。”多年以后,当汪雪英回望自己身为打工作家的发展轨迹时,才发觉当年那个不满20岁的姑娘,早在不知不觉中与文学结缘。

渐渐地,汪雪英不再拘泥于写日记这种形式。每年年初到5月,都是工厂订单的淡季,工友们都出去玩,留在车间内的也在三三两两地聊天,只有她常坐在流水线边上。偶然间,她发现车间的货卡纸背面十分光滑,为了打发时间,她开始即兴创作一些小散文、诗歌。汪雪英没有保存过这些“作品”,每次写完都把货卡纸随手丢在流水线边的垃圾回收处。

一次,在上班的空当,汪雪英写了一篇散文《欺骗使我走向成功》,讲述了一个文学爱好者的故事。

汪雪英的行为吸引了一位大学生毕业生工友的注意。这名工友因为好奇汪雪英总是趴在工作台上写写划划,趁她下班时,工友捡起了她丢掉的一张货卡纸。

工友觉得十分惊奇,直接找到汪雪英问这些作品是不是她创作的,汪雪英有点尴尬,只好承认了。没想到,这位工友直接鼓励她,让她给报社投稿。在这位工友的提醒下,汪雪英才第一次买了稿纸,将自己的作品认真地抄写在方格内。现在想来,汪雪英觉得自己当年完全是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我连稿纸都没用过,居然也去投稿了。”

这些带有打工文学气息的作品,先后被《常平报》、《荔香报》、《 东莞日报 》刊登了。汪雪英尝到赚稿费的甜头后,意识到自己阅读量太少。她开始频繁出入工厂和镇里的阅览室,如饥似渴地阅读。投身书籍的海洋后,汪雪英接触了当时一批大家的作品,她也有了自己的喜好,虽然看起来柔弱娇小,汪雪英却性格豪爽,相比同时期颇受大众喜爱的舒婷,她更喜欢浑厚朴实的汪国真。

首个出版诗集的打工女诗人

汪雪英在1994年出版了诗集《漂流花季》,当时还被誉为第一个出版诗集的打工女诗人。

同年6月,新华社报道了汪雪英写的诗集《漂流花季》正式出版的消息,在媒体的叙述中,汪雪英成了“打工诗人”的代表,一时间,她忙着写读者回信,忙着签售。

汪雪英没想到,她一下出了名,她的读者有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她借《漂在东莞十八年》一书,表达了当时的想法,“我知道我所写的这些诗歌,并不比那些知名诗人、专业作家们写得更好,而是因为我道出了这些漂在异乡的打工者的心声。”

多年后,汪雪英经历了多份工作,并一直坚持写作,她先后出版了营销类书籍《其实,签单原来很简单》、社科类书籍《同一屋檐下:婆媳关系》、中篇小说《不让命运再流浪》等,汪雪英的写作都与她的经历有关,如今她早已不在工厂里打工,多年坚持的写作之路,早已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在外人看来,她仍和多年前的那个打工妹一样,娇小羞涩,但她所走过的路、读过的书,早已化为血肉,给予她全新的骨骼。

在汪雪英看来,在东莞生活工作多年,对这座城市的喜欢早已成为一种习惯。若要她说出这座城市的好,她印象最深的还是这座城市的包容、有人情味,充满发展的机遇。

在《漂在东莞十八年》一书中,第二十章的标题是《不是尾声,依然行走在路上》,汪雪英坦言自己也算是老东莞了,当她回首漂时,发现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这片土地。

她收获得更多的是她记录的她和姐妹们的过去,也是第一代打工人的心路历程。现在,她还在写作,她说写作是一种心灵的呼唤,当有创作冲动时,急于将感受变成文字,不倾诉就会疯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