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照顾高位截瘫老伴23年

18.01.2018  11:23

沙枢元和妻子陈小英

沙枢元在陈小英的帮助下做康复运动。

大洋网讯  他,73岁。她,69岁。他说,她多给了自己23年的生命。她说,因为他是自己的爱人。

在广东兴宁,沙枢元23年前因为一场车祸,导致高位截瘫,在医生判断已经“九死一生,救过来也是植物人”时,妻子陈小英坚定地告诉医生,“我来照顾他。”如今两位老人已到古稀之年,妻子陈小英仍然照顾着自己的爱人。“他是我的爱人,照顾他是我的担子。”陈小英说。

下午4时30分左右,陈小英跟着丈夫沙枢元徜徉在明媚的阳光下。不同的是,已经22年没有出门的沙枢元,在残疾人助力轮椅的帮助下,已经可以快速前进或拐弯;而照顾他23年的陈小英,由于大腿曾经骨折,只能蹒跚地跟在丈夫的背影后。

她看着丈夫的轮椅渐行渐远,满眼爱意。他发现自己走快了,赶紧停下来。最终,他们并肩而行。

45块钱养活两家人

广东兴宁的一个回迁房小区是老两口的小窝。20多年前,他们生活在老家农村,村里拆迁,他们才分得了一套三居室。

无论在老家农村,还是在如今的小区,有熟识他们夫妇的邻居,总会感叹陈小英的韧性。“照顾高位截瘫的丈夫二十多年,不容易。

1972年,沙枢元与比自己小四岁的陈小英结婚,第二年,他们的儿子出生,第四年,女儿出生。沙枢元是县五金厂的一名技术员,而陈小英则是农民。沙枢元只是初中毕业,也是农村人,人比较聪明,自学了许多技术,并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

我当时是创办五金厂时五个人之一。”沙枢元则强调了自己在厂中的“重要性”,从1966年五金厂成立,他就一直在厂里做技术工人,并且技术方面的问题都能够解决,所以,在1982年,他还升任了五金厂的副厂长。

尽管自己已经是厂里的副厂长,但仍然是“合同工”,不属于“正式工”,没有编制,所以,他每个月的工资,只是比普通的工人多了10元钱补助。“厂里有三分之一都是合同工。

当时的工资是35元一个月,加上补助是45元,一家四口人花,还要接济岳母家。”沙枢元说,所以,家里也没有什么积蓄。“还有每个月要给我父母4元钱的赡养费。”陈小英补充说。

只剩下半条命

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面临着一次命运的打击和考验。

1995年10月3日”,这是沙枢元与陈小英清楚记得的日子,在这一天,整个生命的轨迹都发生了改变。

那时,他刚刚吃过晚饭,要去厂里值班。”陈小英回忆说,结果在去厂里值班的路上,发生了车祸,那辆肇事的汽车,看到路上没有什么行人,便逃逸了,留下车祸现场的沙枢元。“最终还是路过的行人拨打的急救电话。

她继续说,当时她赶到丈夫身边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时左右,看到的是“呼吸已经很困难”的沙枢元。在医院拍X光片之后,当时值班的医生的判断是“高位截瘫”。但是,由于没有经过医生的会诊,值班医生的判断或许会有出入。

第二天,经过医生会诊,给出的答案依然是“高位截瘫”。医生也给了陈小英比较“中肯”的意见,“这样的情况,基本上是九死一生,就是活过来了,也可能一辈子都是植物人。

言下之意,或许放弃也是个选择。

但陈小英则坚定地告诉医生,你们负责把他救回来,今后我会一直照顾他。最终,经过抢救,沙枢元最终成为“九死一生”中的“”,但20多天都没有脱离危险期,靠吸氧机续命。

我都被他吓了好几次。”陈小英说,这二十多天的时间,是她最难熬的,心总是提着,生怕在下一刻就会面临丈夫的死讯。

20多天后,当度过了危险期,但沙枢元还是“只剩下半条命”,他躺在床上不能动,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我也不知道他能不能挺过来。”陈小英说。

生不如死的半年

陈小英的记忆中,那年的冬天特别冷。她还记得,在医院一直护理丈夫的日子。

有一天是半夜十二点了,刚刚拔了尿管的丈夫一直没有办法尿出来。白天的时候还有亲戚帮忙,晚上一般就只留下她守护。护士就告诉她揉按患者的腹部,有助于排尿。

她看着丈夫的腹部一点点变得鼓起来,手中一直没有停下对丈夫腹部的揉按。为了能够让他好受一点,还专门装了暖水袋放在丈夫的腹部。当肚子越来越大,他也越来越痛苦,他只能大声叫着,“不要命了,不要命了……”他说,在当时,可能死了才会让自己好受一点。

听着丈夫的喊声,陈小英依然没有停止手中的揉按。“从半夜十二点,一直按到早上四五点,尿才一点点从身体里出来,到了五六点,差不多才将腹部的尿液排完。”陈小英说,再一看病房外面,已经天亮了。

而当丈夫大便也排不出来的时候,陈小英则是用手指一点点将干燥的大便从肛门内抠出,以缓解丈夫的痛苦。

我这二十多年的命,是她给的。”听着妻子的讲述,沙枢元再也忍不住插了一句。

还说这些干什么。”陈小英说着,将面对记者的脸庞轻轻转向了旁边,几秒后,又平静地转了回来。

在医院住了近半年,沙枢元出院了。“住不起啊。当时一共花了6万多元,厂里报了3万多元。

在回家之后,她开始四处寻医,以期望瘫痪的丈夫能够恢复。“什么土方子、针灸之类的都试过了。”她告诉记者,她当时也想去医院进行康复,但是因为没钱就只好放弃了。

回到家之后,为了让丈夫锻炼瘫痪的身体,亲戚特意将家中的床上铺上一层木板,让他锻炼更加方便。

半年之后,他终于能坐得住了。”陈小英说,在丈夫能坐得住之后,亲戚特意制作了一个装着四个轮子的铁架子,家中的藤椅刚好四脚可以放在架子上,在他坐在椅子上之后,就可以推着他在屋里行动了。

经过多年的锻炼,如今沙枢元尽管没有恢复如常,但在手扶着把手的情况下,可以站立一个小时左右,左手也可以移动一定的距离。

在南向的窗户旁,沙枢元有一个请人焊接的钢铁扶手,旁边的桌子上,则是一部已经很少见到的座机。他向记者演示着他每天锻炼之外的“工作”,就是接听电话。他将蜷曲的左手轻轻移到电话的免提键上,按一下,就接听了电话,再按一下,就挂断了电话。

20多年没出过家门

这样的锻炼一直持续了二十三年,除了那段陈小英骨折的时间。

2013年,当时是下雨路比较滑,她大腿骨折,需要钉钢板。

由于子女都在照顾住院的自己,陈小英不得已给丈夫找了保姆。“一共换了有五六个保姆,但都因为觉得太辛苦不干了。”陈小英说,毕竟是需要24小时照顾他,而且还要按摩肌肉、护理生活,保姆都会觉得太辛苦了。

在照顾不了丈夫的那几个月,陈小英总是觉得保姆的照顾不够尽心,而且许多事情还是要自己亲力亲为。“像是给丈夫打针、分药,还是要自己做。

她解释说,丈夫有肺气肿、冠心病、糖尿病,每天需要吃药和打两针胰岛素,这些事情保姆都是不做的。她告诉丈夫,只有他好了,她才会好;而她好了,他也才会好。

如今,在陈小英的左腿大腿骨处,仍然留着一块钢板,只能走一公里的路,再远的路就走不了的。如果去远的地方买菜,回来就比较困难了。

所以,当现在沙枢元坐在助力轮椅上“走走”的时候,陈小英只能腿脚有些不便地远远跟在后面,或者在路口等待着丈夫的归来。

她并不责怪丈夫自己独行不等自己,她说,在去年回迁到楼上之前,丈夫一直都在农村的家里,有20多年没有出过门了。在当地残联资助了这部电动助力轮椅之后,他才有机会到家门外面去看看。

这23年多亏了她

如今儿子已经在安徽成家立业,女儿嫁到了深圳。

每天七点多起床,陈小英要给沙枢元按摩手脚半小时。“一夜起来,手脚都是僵硬的,所以不得不按摩。”沙枢元说,之后便会将他扶到阳台的小凳子上,让他进行锻炼。有时候就连吃饭,也会将饭端到他的座位旁。

每天,最高兴的时光,是在下午四点半到五点半之间的出去“遛弯”,沙枢元会坐在电动助力轮椅上,去他想去的地方看看,陈小英则更愿意看着丈夫开心的样子。

一个星期都会给子女们打一次电话,有时候他们比较忙忘记了,我们就会打过去。”陈小英告诉记者,每次和子女讲电话心情都会好一些,两个人生活实在太寂寞了。

她说,随着他们老一代人年纪越来越大,曾经的亲戚、朋友,都陆陆续续离开了兴宁。而在兴宁,似乎只剩下了老两口。

每年春节,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光,不但儿子、儿媳一家会回到兴宁,女儿、姑爷也都会来到兴宁过年,是一家人最快乐的时光。

她多给了我23年的命,要是没她,我可能早就没命了。”沙枢元说,他今年已经73岁了,他知道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但是什么都做不了。这么多年来,他看着妻子一直辛苦照顾自己,如今两人年纪都大了,她太累了,希望能够有人也帮帮她。

我知道,我们都年纪大了,还是顺他的意吧。”陈小英说。

  文/图 广报记者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