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一个人聪不聪明?(组图)

22.01.2015  05:15

夏天保

又到了期末考试季,所谓智商(IQ)这类词汇,也难免被人反复提起。其实,智商是一个纯粹人造的概念,只有大约百年的历史。

人类智力的差异是先天决定的吗?智商能不能准确地测定人的智力水平?不同种族、不同族群之间,智力水平存在差异吗?在智商这个概念提出、发展的历史中,这些问题也一直存在尖锐的争论。

测量狂人纠结不已

头颅大小非智力决定因素

说到智商测试,首先必须提到的是一个叫高尔顿的英国人。

高尔顿出生于1822年,他是著名的生物进化论提出者达尔文的侄子。据斯蒂芬·默多克所著的《智商测试——一段闪光的历史,一个失色的点子》中曾描述,他是一个极为热衷于测量的狂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测量的,高尔顿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只要有可能,就计算。”

说到高尔顿热衷测量,有这样一个段子。在一次去西南非洲旅行的途中,他被当地一位土著女性完美的身材深深吸引,以至于产生了一种不可遏制的愿望,就是测量这位女性的身材。但他羞于开口提出这样的请求,正好他带着六分仪,这种仪器使他能够从远距离之外测量她的身段。于是,高尔顿就利用六分仪和三角算法、对数算法,测出了这位女士的身材!

高尔顿的头脑中有一种十分极端的想法,他认为,人的智力完全是由遗传而来,而为了人类进化的需要,应当仅仅允许那些处于智慧曲线最高端的人生儿育女。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对人的智力进行测量也就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测量出人的智力水平呢?高尔顿并没有明确的思路,但他的狂人性格使他有胆量把自己拿不准的事情付诸实践。1884年,在英国伦敦国际健康博览会上,高尔顿在一处1米宽、10几米长的展位,安装了17台设备,用以检测人们的各种能力,上面挂着一个牌子,叫“人体测量实验室”。展会期间,他检测了9000人,每个被测人还要付3便士。

国际健康博览会开幕之前,高尔顿亲自动手,花费数月时间,设计和制作了许多木头和金属的仪器。他让人们窥视镰刀形箱子的内部,以测定人们的视觉敏锐度。他用不同的绿色纤维检测人们对色度的辨别能力。他测试人们的肺活量和听力,还测试人们双手的拉力和握力,以及人们“出击的敏捷度”。

高尔顿认为,对身体的能力及其大小进行这些检测,能够洞悉哪些人具备最为“自然的能力”。理由是,越是有天赋的人,其神经反应越快。因此高尔顿认为,鉴别天才和非天才,方法是通过测试来计量人们的体能、反应时间、感知敏锐度等等。

但高尔顿一直为一件事纠结不已,就是是否应该为了测量人的智力水平,而测量一个人头部的尺寸。高尔顿所崇拜的许多男士都长着非同一般的大脑袋。他还注意到,多数女士的脑袋似乎比男士的脑袋小。这使他倾向于认为,一个人智力水平越高,脑袋的尺寸就越大。但是,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是——他自己却长着一个小于平均值的脑袋!可是,自己明明是这样的聪明!最后,高尔顿只好认为,人的能力是头颅大小和其他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头颅大小并非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虽然高尔顿做出了种种努力,但他测得的所有数据加起来只能得到一种结论——企图使用一些简单的测量来预测复杂能力的做法是不可行的。

第一张智力测量表

比奈找到了正确路径

真正让智力测验走向正轨的,是一个叫比奈的法国人。

比奈1857年生于法国尼斯市,他和高尔顿一样,同样很热衷于测试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为此他也曾走过很多弯路,比如他曾经测量过人的头盖骨,研究过面相、手相和字相,但最后他终于发现,智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决不仅仅限于感觉的能力。

一个偶然的契机,让比奈把自己关于智力测试的新思路付诸实践。

20世纪初,法国政府通过一项法令,要求全体适龄儿童至少接受数年教育。全民教育法的一个负面效应是,一夜之间,智力方面有缺失的孩子们也要进入课堂。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当局不仅要承担责任,还要把这样的孩子识别出来。可他们手头没有有效的识别工具。法国政府随后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专门负责调研此事,比奈被任命为该委员会的成员。

比奈经过与西蒙的精心努力,于1905年发表了《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称为比奈-西蒙量表。比奈从此成为发明智力测验常模量表的第一人。

比奈-西蒙量表设计了30道难度逐渐增加的试题。应试者如果连头几道题都做不对,其智力肯定相当迟钝。第一道题仅仅要求应试者两眼盯住一根划着的由测试者来回舞动的火柴。接下来的几个题目是:区分黑巧克力和白木头块(然后吃掉自认为是巧克力的东西),剥开一块糖,与测试者握手等等。

比奈和西蒙发现,发育正常的孩子在2岁时就能完成头几个基本题目。孩子们无论年龄大小,如果智力特别迟钝,均无法完成这几个基本题目,由此可以确认他们为白痴。

再接下来的几个题目难度逐渐加大,孩子们须报出几个不同的身体器官名称,用功能定义诸如“叉子”、“马”、“妈妈”等日常生活用词,还须复述测试者说出的数字或简单句子。5岁左右的孩子即可完成这些题目。无论年龄大小,智力迟钝的所能完成的测试,最多就到此为止了。

最后一组问题是按照5岁至11岁孩子的能力设计的,难度当然就大多了,也抽象了许多。例如,测试者会要求孩子描述不同物体之间的区别,譬如说纸和纸板的区别,还要凭记忆画出图案。

比奈-西蒙量表问世之后,立刻传到世界各地,心理测量领域的专家们也不断对它进行修订,其中最有名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1916年修订的斯坦福-比奈量表,其最大的改变是采用了智商的观念。就是用儿童的心理年龄除以实足年龄所得到的“心理商数”来表示聪明程度,推孟在修订比奈-西蒙量表时将其改称为“智商”,从此,智商这个词就在全世界普及开来。

目标针对移民和士兵

智商测试曾引入公共政策

在美国发生的两件事,让智商测试引入了公共政策,既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关注,也引发了强烈的社会争议。

在罗伯特·格雷戈里所著的《心理测量——历史、原理及应用》一书中讲到,20世纪早期,美国民间对于弱智人群和移民有着越来越深的成见:大家都存在着一种共识,很多的社会问题都是由弱智的人造成的。他们在人群中已经达到了惊人的比例,同时降低了整个国家的基本素质,而且他们的比例还可能进一步增加,由于来自南欧和东欧的不受欢迎的新移民大量涌入,使得弱智人群的比例大大增加了。

美国心理学家亨利·戈达德发现了比奈的测试套题,并把它带回美国大力宣扬,也使自己获得了很高的社会知名度。1910年,戈达德接受了移民专员的邀请,带自己的助手对每天刚刚到达美国的移民进行测试。那些在头等舱或者二等舱的移民,只需在船上进行一个例行公事的询问就可以了,但那些在三等舱和底舱的乘客则需要到专门的地方接受严格的检查和询问。没有通过检查的移民将会被驱逐出境。

测验使用的是用英语翻译过来的比奈-西蒙智力测验。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加上语言不通,那些底层劳动者面临这样的测试结果会如何,其实是可想而知的。戈达德和他的助手发现,83%的犹太人、80%的匈牙利人、79%的意大利人以及87%的俄国人都是弱智,也就是在比奈-西蒙的量表中所测得的智力年龄小于12岁!

正如罗伯特·格雷戈所说,心理测验在历史上曾经的滥用应带给我们启示,我们应该需要时刻警惕着,无私的“科学”也可能会被有害的社会意识形态所利用。

心理测验在20世纪初的美国,还有另一次大规模应用的机会,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需要,美国不得不从适龄青年中选拔大量的士兵和军官,并把他们安置到合适的岗位上。那么,怎样的人才是合格的呢?美国军方将此项大任交给了心理学家们,委托他们来做士兵的选拔和安置工作。心理学家们在以前的心理测验基础上编制出了军用的甲、乙两种测验,并对200多万名官兵进行了智力检查。

关于在军队实行的这种大规模心理测试,效果到底如何,同样是说法不一,争议很大。但不管怎么说,这种大规模的测试让智力测验在美国逐渐流行起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智力测验迅速进入了工业部门、公立学校和大学。

20世纪20年代,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开发了一个国家智力测验,对将近700万的美国儿童进行了测验。当代那些知名的测验:如韦克斯勒智力测验、学术能力测验(SAT)、研究生入学考试(GRE)等,都可以追溯到那些早期所使用的测验。

延伸阅读

如何判断一个人

聪不聪明?

智龄相同不一定同样聪明

最早对智力量化作出努力的人物是比奈。比奈在他的智力量表中采用了智力年龄这个概念,智力年龄简称智龄,也称心理年龄,指智力达到某一年龄水平,是衡量一个人智力高低的尺度。

在测验某一儿童的智力时,他所得的分数是以他所通过的测验题目的数目为依据的。而测验题目是按年龄来分组的,因此他的智力可以用年龄来表示。一个5岁儿童如果通过5岁组的题目,他的智力年龄就是5岁。

但是,智力年龄是一个绝对数,只能表示智力发展的绝对水平。两个智龄相同的人,不一定表示他们具有同样的聪明程度。比如一个儿童的实际年龄是7岁,他的智力年龄是9岁,另一个儿童的实龄是10岁,智龄也是9岁。虽然智龄都是9岁,他们的聪明程度显然不一样。再比如,一个儿童实龄是8岁,智龄是10岁,他是聪明的;另一个儿童实龄是10岁,智龄是12岁,他也是聪明的。但他俩究竟哪一个更聪明一些呢?用智龄便无法回答了。

比率智商的改进和问题

心理学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采用智力商数来表示智力分数,以表示智力发展的相对水平。智力商数,简称智商,用符号IQ表示。

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在这里,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式中乘以100,则是为了把小数化为整数。智商100代表智力的一般水平,若智商超过100,证明此人智力水平高;若低于100,则说明其智力水平低。

比率智商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因为它是以假定智力年龄随实际年龄一起增长为基础的,但实际上并不如此。在到达某一年龄,一般是16岁后,智力年龄就不再随着实际年龄而增长了。这样,一个人一旦到了这一年龄,当他的实际年龄再增加时,他所得到的比率智商会日益减少,势必出现儿童期智力高,成年期智力反而低的不合理现象。

离差智商是现行通用概念

面对这一难题,美国著名心理测量学家韦克斯勒改进了智商的计算方法,把比率智商改成离差智商,废弃了智龄这一概念。离差智商是根据标准差和平均数来计算智商的,即用一个人在他的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来衡量。

比如说,两个年龄不同的成年人,一个人的智力测量得分高于同龄组分数的平均值,另一个的测验分数低于同龄组的平均值,那么我们就作出这样的结论:前者的IQ比后者高。现在,大多数智力测量都用离差智商来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

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是:

IQ=100+15Z=100+15(X-M)/S

Z = 标准分数

X = 某人在测试中的实得分数

M = 人们在测试中取得的平均分数

S = 该组人群分数的标准差

(摘自车宏生、张美兰所著《心理测量——读人的科学》)

高尔顿

比奈

韦克

斯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