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新常态下的排头兵内涵
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回望“十二五”,两个鲜明的趋向相互对应:一个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高速增长阶段结束,传统发展模式走到尽头;另一个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涌起,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已然发动。前一个趋向表明,主动适应新常态,成为谋划未来的基本要求;后一个趋向昭示,要在新常态下实现新突破,必须下好创新这步先手棋,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后一点,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谋划“十三五”及未来更长时期所作的重要指示。
看到后一个趋向,对于我们正确看待“十二五”、科学把握未来,至关重要。面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阶段转换,有的人只看到经济增速放缓,部分传统产业形势严峻,从而对未来缺乏信心;有的人从传统GDP思维出发,担心广东经济总量第一的位置不保,排头兵地位不再,从而容易回到“大干快上”的老路上。但正在涌起的创新潮告诉我们,经济新常态的另一面是:我们的经济正在向更高级版本跃进,广东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不再体现在依靠低成本要素来实现量的追赶上,而是体现在率先形成创新型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引领我国新常态下的发展。
广东排头兵内涵的转变,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学习模仿的空间会越来越小,投资的增长效应会越来越弱,人口红利趋于枯竭,要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就必须通过创新来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如近年来,广东的投资效果系数即GDP增量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率呈下降趋势,2007年是0.51,2013年则仅为0.23,表明投资越来越难以拉动经济增长。顺应规律才能创新作为。面对广东经济率先进入新常态,“十二五”以来,尤其是近三年来,广东把创新驱动作为主战略和总抓手,产业结构加快向高级化迈进,先进制造业已占工业的半壁江山,区域创新能力和创业氛围均全国领先,具有广东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初步显现。
把握排头兵的新内涵,需要我们树立全面创新的意识,不同领域、不同区域自觉参与到创新中来。就领域而言,创新不仅仅指向经济领域,不仅仅指向先进产业,而是各行各业的共同使命,尤其是对不少传统产业来说,“创新则生,不创新则亡”,形势倒逼。就区域而言,不管是先发地区,还是后发地区,均要融入创新洪流中来,否则就无法获得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红利,就会产生新的区域发展鸿沟。当然,创新具有层次性,不同条件特点的区域,需要从不同创新阶段切入。如广州、深圳居于知识创新和转化的前端;珠三角其他地区可在中后端,致力于创新产品的规模化和市场化;粤东西北地区可从创新链的后端切入,培育特色鲜明的创新点,从而建立起开放协同的区域创新体系。
把握排头兵的新内涵,需要我们动态而不是静止地看待自身发展优势,坚定创新发展的信心。在新的经济周期下,传统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势头变缓了,廉价要素的优势减弱了,广东以往的政策体制优势和地缘优势也不明显了。这些优势的减退确实使企业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但只要翻到创新这个新篇章,就不难发现,广东具有其他地区难以拥有的一系列新优势。比如,广东已有的制造业仍然是巨大的创新基础优势。在互联网革命下,创客、众筹等方式将带动创新模式的重大变化,创新的研发设计端与产业的制造端有越来越靠近的趋势,广东有全球最集中的制造业资源,有条件把全球最新的创新创业资源吸引过来。又如,城镇化是创新的重要条件,只有更多的人居住在城市,才能更好地促进人口的多样化聚集,产生知识外溢,形成创新要素的规模聚集,而广东的城镇化率接近70%,珠三角城市群日臻成熟,资源聚集与辐射能力强。再如,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广东的开放优势获得了新的内容,从以往面向太平洋的“一个面向”,变为增加面向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面向印度洋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三个面向”。因而,广东有条件有能力在创新发展上领先全国。
创新引领的经济体系离不开创新导向的政治社会环境,广东能否成为创新驱动的排头兵,最终取决于广东能否率先贯彻落实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的鲜明特征是高度的不确定性,以往政府主导、选择性干预的治理方式难以适应。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打造好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才能使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一旦制度变革撬开新的广阔发展空间,广东就能踏着创新的浪潮,更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
(原标题: 如何把握新常态下的排头兵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