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预谋已久”的自杀一个教育良方

27.07.2015  19:52
把自杀作为自己一次基于自我的决定,这样的代价是不是有些太高?所以,为了真正保护孩子,给他们生活的空间让其“诗意的成长”,就不能再成为纸面上的理论,教育的改革也应加快步伐。

  前天晚上,一名23岁男子在给要好的朋友、家人群发微信后,把钱包、一个本子、手机整齐地放在钱江三桥上,然后面东跳江……他是河南人,今年刚刚大学毕业,闻讯赶来的父母家人无法接受这个结果,痛哭一片。其在遗书中写道:“可我感觉活着真的很累,这不是一场意外,而是一次预谋已久的自杀……”(7月26日钱江晚报)

  累而难以承受,所以选择了最彻底也是最残忍的方式,即以自杀的方式寻求解脱。一个才毕业的大学生,正式结束学生身份而成为职场中人,也意味着人生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只可惜,还没有启航就中途夭折,让“白发人送黑发人”双亲如何忍受,其心理如此脆弱又令人深思。拿什么来预防“预防已久的自杀”?

  毫无疑问的是,大学生已成为自杀率较高的一个群体。就在2014年12月,在郑州花园北路城中村邵庄,一名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小伙疑似因求职屡屡受挫跳楼自杀。据了解,该小伙当年9月才从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之前找工作并不顺利。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似乎早不再具有新闻元素。所有的情节和理由大多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所在的家庭不一样。当今天,你还是一个围观者和看客,可能到了明天,那个悲剧就发生在你身边。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表面上的正常和平静,背后其实暗流涌动,那“预谋已久的自杀”在随时都可能发生。

  无以抵抗挫折,难以应对压力,生命教育缺失也罢,挫折教育缺乏也好,归根结底还是人格教育出现了问题。一个人连死的勇气都有,却没有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和路径,这既是其个人的悲哀,也是整个教育的悲剧。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下,孩子成为一个流水线上的产品,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更没有培养出健全的体格和精神,无以承受独立生活的压力,也没有一个人向前的勇气,教育的最大悲剧恰在此于,我们自认为培养出了一个能学习和考试的人才,却发现却是一个弱不禁风的厌世者。

  不能不说,现在最大的教育危机在于,不但孩子失去了真正的自我,连家长也不知道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人才。他们提前谋划了一切,却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即这些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鲜活而具有精神的生命。在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下,只告诉了孩子要做得怎么样,却没有告诉孩子怎么做;只告诉了孩子要做事,却没有教会他们如何做人,从而导致了最基本的人格教育缺失。性格上的缺陷具有多个方面的危害,比如容易诱发多种心理和心身疾病,无以适应社会和处理人际关系,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正如相关专家所言,当前年轻人出现心理承受能力差,遇事动辄离家出走或者自杀的悲剧,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败。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个叫露丝的三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她的妈妈感到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露丝告诉妈妈说是幼儿园的薇拉小姐教的。于是这位母亲立即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她的理由令人吃惊,竟是说该幼儿园剥夺了露丝的想象力。这个例子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也成为拿来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经典。然而现实中流行的,依然是狼爸虎妈的教育方式,“你是我们的未来”还依然广有市场。

  于是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之下,一直生活在父母计划中的孩子,根本无以承受这超强的重荷,于是他们以自杀的方式,作出了最后的陈述,但也是最强烈的反抗。但是,把自杀作为自己一次基于自我的决定,这样的代价是不是有些太高?所以,为了真正保护孩子,给他们生活的空间让其“诗意的成长”,就不能再成为纸面上的理论,教育的改革也应加快步伐。

  (原标题: 如何给“预谋已久”的自杀一个教育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