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失禁老人活得有尊严?

08.12.2015  19:50

本报报道,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由东莞团市委指导、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运营的“爱不缺失——失禁长者义工关怀计划”获金奖。据介绍,该项目培养具有老年服务专长的志愿者队伍,为失禁长者提供上门服务,增进社区邻里间对失禁长者的关爱。

关爱失禁老人项目很有社会价值。从“临终关怀”,到“外孙行动”,再到“关怀失禁老人”,东莞的老人社会工作逐渐走向细分化、专业化,以前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老年人的各种困难和需求,渐渐被纳入专业社工和志愿义工的视野,而且得到了专业干预介入,这为人口老龄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先导性社会支持。

众所周知,我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而高龄化、失能化趋势更是人口老龄化的巨大挑战。有数据显示,全国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已近4000万人,这些老人需要有人全天候照顾、护理,其中,失禁老人属于特殊的失能老人,其所面临的困难更为复杂和尴尬。在传统居家养老模式中,长期照顾失禁老人,给家人带来沉重的压力;而鉴于此类老人的护理成本和照顾风险,养老机构一般不愿接收。

特别是一些家庭 经济 困难的失禁老人,生活就更加不堪。普惠社工走访发现,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失禁老人用不起尿片,有的把一次性尿片用完晾晒一下再反复使用。可以说,面对行动不便、大小便失禁,以及目睹为家人带来的“拖累”,失能老人承受的不仅是病痛折磨,更有尊严等精神层面的创伤。

如何让老人活得有尊严,这个问题在失禁老人群体身上暴露无遗,其实其他失能、半失能老人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在三大养老模式中,既然完全靠传统的居家养老不堪重负,而机构养老拒斥此类老人,那么,介于二者之间的“社区养老”或社区辅助居家养老,就有了发展的可能性,并为失禁者传统居家养老形成补充。

目前,一些城市设有社区“托老中心”或社区日间老人照料中心,但是这些“托老中心”只是针对正常老人提供简单的饮食、起居等生活照顾,并无力提供针对失能失禁老人的专业护理服务。将这些城市的“社区托老中心”作为参照,东莞目前探索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应该进一步增强针对失能、失禁老人的专业医疗、护理能力,不仅需要配备护工,而且需要配备医生、社工、志愿者。正是在这个层面上,上述“关怀失禁长者”社工项目将发挥重要作用。每个人都会变老,也有失能、失禁的可能,这是社工发动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伦理基础。

除了上门服务,探索建设高水准的社区老人日间照料中心,亦可纳入考虑范围,对于其建设、运营的成本,政府公共资源须予以担当,扶持形式可以多创新,比如给经济困难的失禁失能老人发放“养老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