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约”仍在内测 广州如何监管专车

12.10.2015  13:58

广州市交委主任陈小钢曾透露,官方版约租车“如约”将于今年春节后尽快开始公测,并欢迎媒体参与并随时提意见。然而时间过去了大半年,“如约”一直悄无声息。陈小钢对此解释,“如约”在等待国务院关于约租车相关政策的出台。

10日下午,交通运输部对外公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将专车这种运营形式分类为互联网预约出租车,与传统巡游出租车共同纳入地方交通管理部门的出租车管理体系。广州市交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如约”仍然在内测中,正式上线时间仍未确定,他注意到交通部公布的专车管理办法,不过目前这只是征求意见稿,并非最终的实施稿。广州要等最终的实施稿出台之后,才能根据上位法出台地方的细则。接下来只要交通部的上位法一正式推出,广州会立即出台相应的地方管理办法,也会加快推出官方的约租车平台“如约”。

出租车与专车存不公平竞争

对于约租车的上海模式,广州的出租车公司均表示明确反对。他们认为约租车提供的是一种公共交通服务,首要的就是安全和规范,而上海模式允许私家车加入,这绝对不适合广州的情况。

一名出租车公司负责人的说法就颇有代表性,他认为上海模式突破了先行的法律法规,上海属于直辖市有条件先行先试,但是广州作为副省级城市不可能公然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从目前广州交委的态度来看,也肯定不会借鉴上海的模式。

广州一家大型国有出租车公司负责人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国家出台了专车管理办法对于出租车公司来说是好事,出租车公司并不害怕和专车竞争,但前提是两者的游戏规则公平。

而在目前的环境下,大量做专车的私家车在车辆保险费、各种交纳的政府税费上存在各种偷税逃费的行为,而正规出租车公司必须承担这些国家税费,运营成本大大高于专车。专车管理办法出台之后,希望专车在税费和保险方面和出租车在同一规则下平等竞争。

广州另外一家大型出租车公司管理人士则介绍,专车出现以来出租车公司生意大幅下降,日子很难过。目前的政策法规下,专车的运营成本大大低于出租车。他建议,不论未来专车如何合法化,政府出台的管理政策要么让出租车和专车错位发展,出租车针对普通市民消费而专车针对高端人士出行,两者定价一高一低完全错开,要么让出租车和专车在同一市场上平等竞争,大家都针对普通市民出行,但是政府对两者的税费标准是一致的,不能专车少收,而出租车多收,这样会导致出租车行业不公平竞争。

出租车公司希望与专车平台合作

据悉,接受采访的两家出租车公司均中标了官方版约租车平台,拥有1000台左右的“如约”指标。据他们透露,“如约”目前的进展情况不太顺利,各家公司仍然在交委指导下进行内测,只不过参与内测的车辆从十几台扩大到了30余台。交委规定中标的出租车公司每天都要进行内测,每天要将相关的数据上报。

“每天都是一大笔开支,我们必须自行承担车辆以及司机的费用。”一名负责人感叹称,约租车由各中标企业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购买一台20多万的中端车型约租车,采购500辆车的资金量就要上亿元。收益和风险完全由企业承担,企业不太可能购买太高端的车型。

多家中标公司负责人透露,由于担心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一时半会竞争不过滴滴、优步等专车平台,他们均只是采购了少量充当专车的车辆。“公开测试和正式上线的时间还没有确定,我们买了车就要承担大量损耗,如约推出也是需要一个过程。”这些负责人介绍,除开内测以外,他们正在对一些有意开约租车的司机进行培训,培训主要由各家公司自主组织。由于交委对专车的打击,以及专车补贴力度的减少,不少辞职去开专车的司机已经“回流”公司。

这些负责人介绍,大型国有出租车公司来筹备运营约租车,在培训资源、车辆资源、司机资源和维修保养资源方面资源丰富,而且有多年出租车运营经验,安全性、合法性有保障。如果专车平台能够利用其技术和资本的优势,与出租车公司合作,将实现多方共赢。但是最终决定权仍然在广州交委,因为“我们根本做不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