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市妇联积极探索关爱留守儿童服务工作新机制

09.11.2015  17:56

让“留守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
——云浮市妇联积极探索关爱留守儿童服务工作新机制

  近年来,云浮市妇联结合自身实际,整合资源、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创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机制,不断加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逐步完善“组织保障、阵地帮扶、活动关爱、社会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切实为他们提供有效服务,解决实际困难,用关爱筑起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快乐家园。
  一、创新“四个有”工作模式,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顺利推进
  市妇联高度重视,将关爱服务留守儿童作为关爱服务妇女儿童的重点工作之一,切实履行职责,创新“四个有”工作模式,为顺利推进关爱服务留守儿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有计划。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每年结合实际确定工作重点,有步骤地推动工作层层深入。如2011年着重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大力实施“扶持家庭教育大讲堂进社区(乡村)”项目,强化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职责;2012年着重完善阵地建设,大力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创建活动,努力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2013年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女童的安全,依托省妇女维权与信息服务站(云浮站)深入举办“心手相牵共成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小组活动;2014年着重推动社会参与机制,加强与儿童慈善团体的合作,进一步在医疗、助学、助教等方面关爱服务留守儿童;2015年重点引导留守儿童树立防性侵、防拐卖的意识及塑造坚毅、勇敢、乐观的良好品质,组织开展“心手相牵共成长——关爱农村留守女童”小组活动和“看故事,炼意志,感亲恩——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二)有调查。2011年5月,市妇联对全市留守儿童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摸底,掌握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安全保障等现状,找准了他们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2012年9月,针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需求情况,通过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为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提供详实可靠依据和决策参考。2015年“贵州毕节事件”发生后,市妇联专门下发了文件,再次对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核查,为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
  (三)有台账。2013年起,结合儿童友好社区创建活动和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镇、村妇女组织每年进村入户对辖区内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摸底、登记造册,建立完善全市留守儿童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工作台账,及时更新、跟踪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家庭情况,重点关注困境留守儿童,并进行跟踪结对帮扶。 
  (四)有保障。市妇联抓住新一轮儿童发展规划颁布实施,儿童友好社区创建工作纳入省委、省政府对各地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绩考核指标体系的契机,大力争取市政府的支持。近几年市政府每年都有划拨专项工作经费,并从2015年起,将儿童友好社区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专项用于针对留守儿童开展各项关爱服务活动。近两年,累计财政划拨给妇联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资金约26万元。
  二、打造“三大阵地”,构建留守儿童关爱网络
我市各级妇联积极整合资源,大力建设儿童友好社区、留守儿童之家、妇女之家、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等服务阵地,构建“儿童社区关爱、妇女之家帮扶、社会各界参与”的关爱网络。目前,全市建成农村儿童服务阵地906个,县级“留守儿童之家”7个,家庭教育指导机构4个。
  (一)建设“儿童友好社区”活动阵地。2011年起,市妇联全面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创建活动,指导各村、社区建设以家庭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儿童关爱、保护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公益服务场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工作队伍,并组织开展各类文体、亲子活动,为留守儿童筑起学习、交流、娱乐的“温暖之家”。同时,积极创建儿童友好示范社区,示范带动家庭教育、儿童关爱工作取得成效,切实为家庭、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提供更专业的服务。目前,全市共有108个儿童友好社区,其中,省级儿童友好示范社区7个,市级儿童友好示范社区17个,服务覆盖村(社区)170个,受益的农村儿童近5万名。
  (二)用好“妇女之家”广阔平台。充分依托全市965个村(社区)“妇女之家”,面向妇女儿童和家庭大力开展关爱服务留守儿童工作。一是经常性地开展帮贫助困、课外帮教、家庭教育等各类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学习和心理上的帮扶。如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慰问困难留守儿童,召开“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座谈会”,组织家长代表互相交流探讨等,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监护、教育、心理疏导问题等。二是成立由村(社区)干部、五老人员、教师、家教专业人士等人员组成的关爱儿童小组,协助家长或监护人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改正不当的教育方式等。三是广泛发动巾帼志愿者结对帮扶留守儿童,担任“代理家长”,深入留守儿童家中,辅导他们作业、与他们谈心,切实让他们感受“亲情”的关怀。
  (三)争取社会支持拓展阵地建设。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尤其注重推动中小学校、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等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建立关爱载体,创新活动形式,拓展阵地建设。2011年5月,在云安县富林镇第二中心小学成立了全市首个“留守儿童之家”。通过建立完善留守儿童成长档案、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跟踪、教育和管理;由责任心强的女教师担任“爱心妈妈”与重点帮扶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由品学兼优的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结对成立互助互爱小组,促进老师同学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关爱;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利用校讯通设立“亲情热线”,有效疏导和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情感、安全方面的问题和困难。目前,全市先后成立了7个“留守儿童之家”。同时,利用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等阵地开展家教宣传活动、举办家教专题讲座等,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儿童成长指导、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外出务工家长加强与子女的沟通联系,融洽亲子关系。
  三、深化“四大活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我市各级妇联组织坚持儿童优先、关爱儿童的理念,广泛发动各方力量,全面深入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四大活动”,努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结对帮扶活动。积极发动社会热心人士参与,持续深入开展“爱心父母牵手困境儿童大联盟行动”。2007年6月启动至今,历时8年,在全市广泛招募热心人士、家庭、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担任“爱心父母”,对困境儿童实行多种形式的助学、助养、助教结对帮扶,构建了困境儿童帮扶慈善服务平台。据统计,至2014年底,累计有3000多名爱心父母参与帮扶结对行动,帮助困境儿童12786名,发放帮扶资金达782万元。
  (二)爱心捐赠活动。积极争取爱心团体、企业的支持,为留守儿童捐赠物资,组织志愿者与留守儿童互动、做游戏,使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如2012至2014年的“六一”节期间,分别与由国内数家知名动漫企业组成的萤之光组委会、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公司、东莞亲亲我实业公司等合作,为我市留守儿童捐赠了价值近20万元的书籍、文娱用品、益智玩具、婴幼儿用品等。2014年“六一” 节期间,市妇联组织巾帼志愿者联同爱心企业、社会爱心人士到学校与留守儿童互动、做游戏,并送上节日礼物,与留守儿童共庆“六一”。
  (三)温暖关爱活动。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如2013年,组织举办以安全为主题的“心手相牵共成长”——关爱留守儿童小组活动,向留守女童传授防性侵以及交通、防溺水等安全知识,帮助她们强化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2015年开展“看故事,炼意志,感亲恩——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组织留守儿童观看励志视频,交流观后感,指导他们给父母写信,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品质、树立高远的理想、疏导情绪。
  (四)强化家教活动。成立市家庭教育讲师团和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先后建立三批近70个专题的课程库。坚持每年组织开展“家教公益大讲堂”活动,深入基层家长学校和村(社区)组织举办家教知识讲座,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能力。邀请家教专家深入镇(街)、村(社区)开展宣传咨询活动,派发《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家教锦囊》等家教宣传资料,引导农村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并自觉、主动学习科学的家教知识。三年来,各级妇联共开展家教宣传咨询活动180场,派发家教宣传资料近15万份;组织举办家教知识讲座400多场次,受教育人数达16.21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