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女子带患病妹妹河北求医 不离不弃感动网友
白血病女孩儿张涛蓉将自己战胜病魔的信心画入网友送来的画册当中。高红超摄
白血病女孩儿张涛蓉正在病床上专注地看着网友寄来的励志书籍。高红超摄
中新网廊坊5月20日电(高红超 宋敏涛)为从死神手中抢回妹妹的生命,24岁的重庆女孩张美蓉怀揣借来的11万元,独自带着患白血病的妹妹不远千里来到河北治病。张美蓉对妹妹的不离不弃感动了众多网友,被网友赞为“大义姐”。
日前,在河北省三河市燕达医院陆道培血液·肿瘤中心移植科的病房里,记者见到了这对姐妹,妹妹张涛蓉正在病床上看网友寄过来的励志书籍。
张美蓉告诉记者,她和妹妹来自重庆市丰都县一个小山村,她们有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她家有姐弟三人,父亲身体不好,一直在工地上打零工,每月两三千元的收入还要供弟弟读书,给母亲买药。张美蓉说,“这些年家中虽不富裕倒也过得平静而其乐融融。”
然而,去年8月,张涛蓉突然全身淤青、流鼻血,被重庆一家医院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顿时陷入困境。为给张涛蓉治病,她的父母找亲戚朋友借了很多钱,去年11月张涛蓉在当地医院做了骨髓移植手术。然而,不幸的是,两个月后,张涛蓉的白细胞升高,骨穿显示复发。这个事实让一家人再次陷入伤心绝望之中。
因为承受不了二次手术的高昂费用,张涛蓉的父母打算放弃治疗。面对父母无奈的痛哭和无能为力,从小和妹妹十分要好的张美蓉决定独自挽救妹妹的生命。
为了让妹妹重新好起来,她四处打听治疗白血病的知名医院。今年1月,她不顾其他人劝说,带上借来的11万元,一人带着妹妹从重庆来到河北省三河市燕达医院陆道培血液·肿瘤中心。
每天晚上,为方便照顾妹妹,张美蓉都睡在病房里的沙发上。白天则回到出租屋给妹妹做饭,再带过来给妹妹吃。由于出租屋离医院很远,从小生活在山区的张美蓉学会了骑自行车,每天歪歪扭扭骑着车在医院和出租屋间往返。
张美蓉告诉记者,除了每天照顾妹妹外,为给妹妹筹款治疗白血病,她不断上网发帖求助。张美蓉对妹妹的不离不弃以及张涛蓉的坚强乐观感动了很多网友,得到了网友们的热心回应。一些网友向张涛蓉的淘宝捐助账号和微公益账户捐款,并给她留言:张涛蓉,请漂亮地活下去。一位在北京工作的网友每到周末就会到医院来看望张涛蓉,知道张涛蓉喜欢画画,专程送来了画笔和画册。
张美蓉从抽屉里拿出几本励志书籍,这些都是网友寄给张涛蓉的书。其中一位患“脆骨病”的作者魏瑞红特意将自己写的书寄给她,并签下“相信爱”几个字。魏瑞红以坚强的毅力克服生命中的磨难并帮助他人的故事让张涛蓉深受感染。她感觉自己从书中得到了很多正能量,“作者太坚强了,我也要像她一样乐观。”
几天前,还有一位7岁的天津小朋友给张涛蓉打来电话,告诉她,“姐姐,加油!我给你打了100块钱。”
众人的热情鼓励和帮助,让这对姐妹倍受感动。虽然要一人在异乡照顾生病的妹妹,张美蓉感觉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孤苦无依”,网友以及周围的人给了她们很多关心与照顾,这让张美蓉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和毅力。
张涛蓉今年刚满19岁,正是花一样的年龄。在刚得知自己染上白血病时,她感觉“天都塌了”,不相信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到的这种病竟然发生在自己身上。现在得到这么多好心人的关心和帮助,张涛蓉感到自己战胜病魔的信心倍增。
同时,张涛蓉也将勇敢面对病魔的信心向周围的病友传递。当她从病友QQ群上得知,同医院的一位病友在骨髓移植手术后出现了排异反应和肺部感染,为给这位病友加油打气,她特意叠了一朵绿色的小花,并写了一张字条托姐姐送给那位病友,只见字条上写道:“阿姨,加油!你还有那么爱你的家人和朋友!熬过去就好了,我们都要一起努力。”
在得病之前,张涛蓉曾在重庆一家蛋糕店学做蛋糕,而张美蓉则在上海一家咖啡馆打工,泡咖啡的手法十分熟练。张涛蓉说自己最喜欢做蛋糕了,她想等自己病好后,开一家甜品店,“姐姐做咖啡,我做蛋糕。”说起这个愿望,张涛蓉的脸上露出了期待的笑容。
虽然张美蓉要独力照顾妹妹,但她并不感觉累。她现在最发愁的是妹妹的手术费用。张美蓉说,妹妹每天的治疗费用都在2000元以上,她们从家里带过来的11万元早就花光了,现在靠一些捐助还能支撑一段时间。
“这个疗程之后,医生说,进行骨髓的二次移植大概需要四五十万元的费用。”提及治疗的后续费用,虽然张美蓉一脸愁容,但是她从没想过要放弃妹妹,她表示,自己会继续筹款为妹妹治疗。
陆道培血液·肿瘤中心移植科主治医师熊敏告诉记者,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导致患白血病的人越来越多,由于治疗白血病需要使用一些进口药,这些药价格非常高,但是没有纳入医保范围,不能报销。并且,白血病的治疗费用远远高于医保报销的封顶线,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很难承受这样高昂的费用。为治疗白血病,很多家庭卖车卖房,最后返贫,还有很多家庭因为没有钱放弃治疗。
对此,熊敏呼吁,政府应重视白血病的大病救治工作,由社保和卫生部门合力探索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减轻家庭负担,避免放弃治疗。“应通过政府医保覆盖、社会救助、患者家庭自筹等多方面努力,让更多患者重获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