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兴县共投入帮扶资金16064万元 实施项目403个

13.03.2015  17:32

      始兴县共投入帮扶资金16064万元 实施项目403个 其中13个重点帮扶村落实资金7333.89万元,实施项目276个,平均每村564.1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每村6.6万元,增长103.39%;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7800元,增长39%;贫困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8884元,增长21%。

罗坝上岗村大树下旧村改造。邓斌摄于2014年9月

▲深渡水瑶族乡村民有了甜蜜的事业。吴婷摄于2014年6月

▲沈所镇群丰村新修水圳。摄于2014年12月

▲总甫新村环境优美。摄于2014年12月

按照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标准,始兴县共有贫困户4473户、13469人,其中省重点帮扶村13个,贫困户970户、3312人。截至目前,全县共投入帮扶资金16064万元,实施项目403个,其中13个重点帮扶村落实资金7333.89万元,实施项目276个,平均每村564.1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每村6.6万元,增长103.39%;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7800元,增长39%;贫困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8884元,增长21%。

在这些让人为之欢欣鼓舞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人辛勤付出的汗水,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展以来,始兴县扶贫成效明显。

广筹资金

让扶贫事业成有水之源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扶贫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大量资金的投入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始兴县在如何用好用活各类扶贫资金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创新、集思广益,因为扶贫资金的使用关系到每一位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做到科学、合理、公平和公正的使用,才能有效地提高扶贫效率。

据始兴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为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加大行业资金筹集力度,始兴县专门制定了《始兴县整合行业资金实施方案》,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扶贫开发行业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对扶贫项目的申报程序、资金的使用拨付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规范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节流”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开源”却能让更多的困难家庭感到扶贫“双到”的温暖,始兴在加大单位自筹资金投入上狠下功夫,要求各帮扶单位自筹投入每年不低于15万元,并争取政策扶持,确保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今年,始兴县按每村20万元的标准安排财政专项资金260万元。

如何利用好社会资源,如何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开发的大舞台来是始兴县一直努力的方向。在过去的时间里,始兴县加大社会扶贫资金筹集力度。2013年以来,始兴县共争取碧桂园帮扶资金230万元,全部用于太平镇总甫村、江口村和马市镇丰山村等“两不具备”整村搬迁示范点建设。始兴县还引入了始兴县大众村镇银行低息无抵押小额贷款,推动贫困村、贫困户开展改路、改水、改厕,打造了12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这些资金广泛用于发展产业帮扶、夯实民生基础等方面,让困难群众看到政府在解决贫困问题上的决心。

特色产业

一村一品实现造血式扶贫

始兴作为广东省山区县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其生态环境好是发展的最大优势。该县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紧抓振兴粤东西北机遇,立足生态发展,走绿色崛起之路。变“输血”为“造血”,使始兴的扶贫“双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始兴县农产品种植的历史悠久,而且其中不少的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得到广泛认可。因此,在推进产业帮扶中,省、市、县及各帮扶单位在扶贫开发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结合实际,大力发展当地特色农业,使其产生放大效应,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贫困户种植优质特色农副产品。

记者了解到,始兴县集中扶持重点帮扶村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例如,在深渡水瑶族乡建立了野生蜂蜜养殖示范基地;在罗坝镇帮助贫困户扩种了蚕桑1040亩,建立了蚕桑专业镇;在顿岗镇发展了500多亩“红线李”产业基地;在沈所镇建立了阔叶林育苗基地;在其他重点帮扶村也新发展了蔬菜规模种植、石斛种植、灵芝种植、绿化育苗等特色优势产业。截至目前,全县贫困户在发展“一村一品”中人均增收2902元,增长96.78%。

记者还了解到,始兴县在发展“一村一品”的工作上取得丰硕成果。以坪田村为例,坪田村是深渡水乡的养蜂专业村,该村共有279户,906人,其中贫困户53户,贫困人口156人。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18元。

坪田村位于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南部,地处11万亩生态蜜源区的腹心地带,素有天然放养蜜蜂的历史传统。该村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充分利用当地蜜源植物丰富、花期长、无污染、蜂蜜质量高的优势,大力发展天然养蜂产业,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

坪田村自2013年被确定为新一轮省级贫困村以来,在韶关市旅游局、县旅游局及县广电台三个驻点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确定了发展养蜂产业作为扶贫项目。在乡党委、政府、驻点帮扶单位以及广东君强市场服务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党支部”的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经过合作社的带动,目前仅坪田村就有蜂农180户,对比2013年增加了150户,其中贫困户53户,养蜂3200多箱,平均每户养蜂10箱以上。从此以后,该村村民有了“甜蜜的事业”,该村也走出了一条瑶乡特色的产业脱贫致富新路。

授人以渔

技能扶持提升造血功能

始兴县把“观念扶贫”摆在首位,在扶贫实际工作中注意激起贫困户自强不息的斗志、脱贫致富的渴望,实现从原来的“要我富”到如今的“我要富”的飞跃,一字之变,彻底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

该县以提高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为出发点,依托教育平台,免费为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选送贫困农户子女免费就读职业学校,扎实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始兴县将加大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扶持力度,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加快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进程,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办学点。全面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和国家助学金等助学资助政策,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能接受适应就业需求的职业培训。

接下来,始兴县将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创业行动,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在贫困地区的推广应用。并深入细致分析致贫原因,因地制宜,逐村、逐户落实扶持生产项目、开展技术培训、促进劳动力就业,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脱贫目标。据始兴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始兴县要以发展现代农机合作社为重点,专项支持贫困户带地入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自身“造血”功能。

房屋改造

穷山沟变成美丽乡村

始兴县大部分贫困村的地理环境、居住条件比较恶劣。为让这些农村困难家庭彻底改变居住环境,始兴县制定贫困地区危房改造计划,在贫困地区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上狠下功夫,在贫困家庭安居房建设上不断开拓进取,确保改造户住房达到最低建设要求。

为加强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组织领导,始兴县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开展整村推进、村庄整治、“两不具备”整村搬迁和低收入困难户住房改造工作。截至目前,全县1033户“两不具备”搬迁户、320户低收入困难户住房改造已全部竣工。大力实施乡村道路、农田水利、饮水工程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13个省重点帮扶村共完成道路16.71公里、水圳硬化133.92公里,新建垃圾池33个,文体设施项目17个,新农村建设12个,村庄整治8个,安全饮水工程7个,便民大桥2座。

顿岗镇贤丰村龙凤村小组是始兴县的革命老区之一,也是扶贫“双到”中贫困家庭安居房建设的一个缩影。该村小组位于村委会东北面,离村委会6.2公里,耕地面积150亩,全组29户77人,居住点边远分散,出行难,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村民的住房是分别建于解放初期和五六十年代的危破泥砖瓦房,影响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再者,龙凤村小组受地理位置和恶劣环境限制,地瘦人穷,资源枯缺,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存在出行难、办事难、创收难等问题。

始兴县紧紧围绕始兴县农村经济的总体目标,积极承担责任,以建设技术为基础,以现有物质和人力资源为依托,力求把搬迁村建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据介绍,本次申请搬迁户数29户77人,资金筹集以农户自筹为主,镇村两级补助与申请省级财政补助相结合,采取集中安置的形式,搬迁安置点(上苗甫村)充分利用原老区搬迁安置点的基础,结合小城镇建设,实行统一规划、村民自治、节约用地、完善设施,把搬迁安置点建设成道路宽敞、设施完善、新房林立、民风淳朴、治安良好的新农村,并向城镇化方向发展。

根据省、市、县的统一部署,贤丰村龙凤小组搬迁项目进展顺利,已于2014年12月前基本完成项目工程建设。

爱心桥连接致富路

日前,记者跟随始兴县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走进省级贫困村寨头村,感受扶贫“双到”让贫困农村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寨头村河背位于清化河南侧,与寨头村一江之隔,河背也是寨头村村民主要的耕地之一。10多年来,村民耕种要么摆渡,要么走一座木板桥。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那座木板桥,桥面由几块木板简单搭建,底下用木桩支撑,一次只能容一人通过,而且河面宽,河水深,走在上面胆战心惊的。

为解决村民的耕种需求,经村民多次会议商讨,在政府的引导下,两个扶贫挂钩联系单位热心牵头,寨头大桥工程顺利实施,目前该大桥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寨头大桥的建成既方便寨头村民过往河背耕种,又能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使河背的300亩水田和400亩旱地得到有效开发,为寨头村村民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