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协委员吁减少网络语言污染加强汉语保护引热议

28.01.2015  00:56

   上海政协委员建议“减少网络语言污染加强汉语保护”引热议

  中新社上海1月27日电 (许婧 韦柳)正在此间召开的上海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委员张怀琼呼吁“减少网络语言污染,加强对汉语保护”的消息一传出,旋即引发热烈探讨。

  “我其实没有想到会引起热议”,张怀琼2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之所以会反思网络语言,源自他的日常生活。

  张怀琼回忆道,有同事问他是否知道“”(网络语言,意为“知道”)的意思,身为上海市政协常委、农工党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卫计委中医药传承发展处处长的他自嘲,“不仅‘造’,还有很多网络热词是真的不知道”,而电视里主持人、播音员脱口而出诸多“看不懂,也实在不雅”的网络热词,使他感到必须做点什么。

  “即便是台湾、香港也没有这么多粗俗猥琐的网络流行语言。”张怀琼其实思考得更远,他认为语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典型的特征和最珍贵的文化载体,中国应大力弘扬和传播汉语的文字美、语意美和语境美,用优美的汉语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张怀琼再三强调,对网络语言不能“一棍子全部打死”,要区别来看。符合语言发展的网络语言要鼓励,对粗俗猥琐的下流语言则要坚决清理。

  “对于网络语言的积极一面我们要鼓励,因为这反映的是一种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但粗俗猥琐的网络语言,确实应该清理。”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吴玉华自称不属于思想保守之人,他赞同网络语言应该净化,还汉语之纯洁性。

  吴玉华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能说中文、英语、德语和法语。他认为,语言的更新不是互联网时代才有的,只是互联网加速了其传播速度和范围。在德国学习生活超过10年的吴玉华说,德语等语言中每年也有新词出现,但会加以取舍,像《图片报》就曾因德国民众不满其报道用词与风格而作出调整。

  吴玉华因此建议,中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由媒体展开对互联网语言的讨论,吸收各种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加入讨论,不要让低俗的网络语言在社会广泛流传。同时,传统媒介也应该主动作为,让粗俗的网络语言失去传播渠道。

  王振是上海社科院副院长、上海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他同样认为,网络语言可以有,但必须要雅致一些、规范一些,对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应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粗俗的网络语言为何大面积传播?王振分析认为,普通民众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很容易被不雅词汇吸引注意,将“粗俗”视为“时尚”,他建议媒体及从业人员尤其应规范用词,避免给大众错误示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