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如何优雅地与习近平“套近乎”
(好图翻拍自:国家外文局的一个走廊)
【学习小组按】
今天,学习小组与组员聊聊标题中这个话题,如何优雅地与习近平“套近乎”。
认真读完此文,肯定会有收获。
习近平,一是治国理政水平,二是人格魅力,三是他背后的中国和人民。凭借此三点,很多人特想和他“套近乎”,哪怕就聊上几句,也是好的。
嗯,那么问题来了。假设,你一旦有了机会,获得面对面与他交流的幸运(这不是完全不可能哦),怎么优雅地和习近平“套近乎”呢?想想,这个场景,还真有点激动。
就此话题,今天,学习小组给大家支几招。
学习小组认为,最重要的,你要“知己知彼”。即你要了解他、理解他,读懂他的观点,知道他关心的事,看过他写的书,或者与他有关的好书。当然,要和他聊有价值的话题,什么是“有价值”,那就要看你的身份,看场合了。
你是国际政要,那就聊国家治理;你是青年大学生,聊国家治理,可能真对不上话,那就聊聊他去年五四青年节的北大之行;你是梁家河的老乡,好吧,那就聊聊村的那谁谁日子越来越好了……
场合也很重要,是正式会见,简短会晤,还是座谈会,或者路边的不期而遇,不同情况,要区别对待。比如,你在厂里正干活呢,习近平来了,你意外惊喜地说一句“习大大好”,这挺好,你要说“习主席,最近美国那圪垯挺闹心,您怎么看”,就有点“违和”了。
理论归理论,咱们今天来点“案例教学”,探讨下与习近平优雅地“套近乎”的方式。首先声明,“套近乎”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思想、感情的沟通,价值的分享。
咱们首先聊聊拉法兰先生。老拉是个法国人,具体说是法国前总理,高鼻深目,一张欧洲面孔。全名叫让-皮埃尔·拉法兰。没错,就是题图上站在右边这位。他比习近平大5岁,生于1948年。生日呢,比奥巴马早一天是8月3日,狮子座。扯远了,咱看看凤凰网的一篇报道先。
话说,那是3月29日,博鳌。
报道说,那天中午,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称:“今天上午,和习近平主席见面时,我还给他看了读其著作所记的笔记”。哦,这句话信息量很大。
一是老拉读了习近平的著作,不但读了,还做了笔记。这,这,来趟中国参加博鳌,准备的也太充分了吧。有心人。不愧是能当法国总理的。一查,这老爷子“毕业于巴黎大学和巴黎高等商业学院”,啥也别说了,这俩学校,可以断定,一定差不了哪去。
老拉读了习近平的什么著作呢?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老拉还“进一步透露他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仔细拜读了”这本书,并“并对习近平提到的创新战略感到惊奇”,他说“习近平在这部著作中明确阐明了中国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他对此书,最深刻的印象是啥呢?
老拉说,有三点:
第一,他(习近平)提到有必要在全世界维护和平与稳定来支持中国的发展;第二,重视亚洲国家的整体发展,同时愿和亚洲所有国家建立发展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第三,依法治国,依法惩治违法分子。
瞧瞧,第一,中国重视世界;第二,中国重视亚洲;第三,中国依法治国。老拉的学习笔记,做得还挺扎实。
3月29日上午,习近平和老拉见面的场景,是怎么样的呢。俩人除了交流,还做了什么。小组题图就独家给大家揭秘啊——
俩人聊天之外,习近平还给老拉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上签了名。你看到老拉左手夹着的那个文件夹没?那个很可能就是他写的读书笔记。但八成是法文写的,习近平虽然可能看不懂,但对老拉的这种认真劲,心里应该是极为赞赏的。
是吧,毛泽东说过,世界怕就怕认真二字。你看,人家老拉给习近平“套近乎”,多认真,并且,是的并且,很优雅。一点也不突兀。
当然,我们也明白,给习近平“套近乎”,也是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套近乎”。这么一来,老拉一下子,让中国人感觉特亲切。
咱们分析一下哈:
第一,老拉是西方发达国家前政要,这是身份。第二,博鳌亚洲论坛,在中国博鳌开,这是大场合。第三,老拉获得与习近平单独交流机会,这是小场合。三个条件之下,老拉与习聊什么呢,聊“治国理政”,且是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开始。
这,就很得体,很优雅。既套了近乎,更交流了思想和感情。
说到这里,学习小组要特别小声告诉大家一事。这事,一般人咱不告诉他:
《平天下》一书,同样值得想和习近平“套近乎”的诸位先生女士一读。
你要懂,老拉拿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与习近平交流过了。你再用同样方法,带着读书笔记去,可能就有点缺少新鲜感了。所以,要聊书,不如聊点新的。
《平天下》的副题是“中国古典治理智慧”,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小组”编著,是从6个《习得——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版面扩展而来。读这本书,认真点,你就能读懂习近平的“中国古典治理智慧素养”“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等等。只能说到这里了。
谈完老拉,你觉得不过瘾?
那咱再谈谈,习近平出访时,现任国际政要,是如何与习近平聊天的。
去年7月,习近平去了一趟拉美,访问拉美四国并出席中拉领导人会晤,《人民日报》报道有云,《新的“中拉时间”开始了》,文中提到,“拉美国家领导人往往会提出一个请求:请讲一讲中国的治国理政思路和经验”。
比如,巴西总统罗塞夫对中国的熟知令人惊叹。她告诉习近平主席,“自己读了市面上很多关于中国的著作,却仍然不解渴。”“中国‘两个一百年’目标非常了不起。”“巴方愿意同中方交流借鉴改革经验,加强全方位合作,这对巴西至关重要。”从干部培养,到城镇化进程,罗塞夫问得细致。习近平主席讲起30年前的小渔村深圳,讲起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求索……
瞅瞅,是不是很有感觉。
读了很多关于中国的著作,这是准备工作,比较充分。但是呢,“却仍然不解渴”,今个见着中国元首了,自然想知道很多有关中国发展的“秘诀”。罗塞夫还提到“两个一百年”,这俩事在中国很重要,她懂。接着呢,她表示想和中国合作,借鉴中国的经验,且“这对巴西至关重要”,态度谦谨诚恳。然后,她问了干部培养,城镇化建设等等,习近平给他讲故事,讲小渔村深圳,讲中国的探索。
好玩吧,这样一聊,话匣子就打开了。
再看看阿根廷的克里斯蒂娜总统,也是个女士。她说,“中国的发展是个奇迹。阿根廷钦佩中国的发展,愿意借鉴中国成功经验。”她尤其赞赏中国的“坚持”和“规划”……瞧瞧,说得到点子上了吧。没错,她对中国有研究,也知道中国经验的宝贵。
至于有着浓重“中国情结”的委内瑞拉,马杜罗总统在同习近平共见记者时,对中国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两国元首会谈间隙,马杜罗总统陪同习近平主席,来到查韦斯总统生前工作过的办公室。桌上,一本厚重的委内瑞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摊开,这是委内瑞拉委托中国精心编制的。习近平主席轻轻翻阅,红笔、蓝笔、黑笔,查韦斯密密麻麻作了标注……
你看,这种拉近关系的方式,也很有意思吧。
马杜罗请习近平来到前总统查韦斯生前工作过的办公室,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桌子上有个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呢,是中国精心编制的。且,规划上,查韦斯用了红蓝黑三种笔“密密麻麻作了标注”。
认真到了这种程度,作为一名中国人,都会有点感动。
好了,总结一下哈:一是注意身份,二是分清场合,三是认真准备,更重要的是态度真诚。想与习近平优雅地“套近乎”,这四点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他春节前带着“婆姨”回当年插队的梁家河村,他向乡亲们介绍彭丽媛,用当地土话“婆姨”一词,而不是“夫人”“爱人”等词,更贴地气。他挽着几个村里老友的胳膊,走在村路上,那感觉也是蛮棒的。
这几年两会,他去过广西代表团,聊当年爱吃桂林米粉。啥也别说了,就这一句话,立马拉近与广西4700多万百姓的距离。他到贵州团,夸他们空气好,提到“空气罐头”,简单一句话,给贵州做了多大的广告。不时提到能让对方自豪的东西,这种交流,至少就成功了一半。
好了,最后预祝读到此文的组员,可以获得与习近平交流的机会,到时候,一定记得要“优雅”啊。我想,咱们组员中,肯定有人会获得这一机会的。
不信?咱们等等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