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给互联网巨头是一桩好婚姻
东莞时间网讯 本报报道,进入2015年,随着无人机市场前景受到普遍看好,像谷歌、腾讯、亚马逊、Facebook等国内外互联网巨头也正加紧研发自己的无人机产品,在不久的将来,一场混战在所难免。
互联网巨头们进军无人机市场,只是他们进入实体经济的一个部分,如果以更为宽泛的视角观察,这些年,国内外的互联网巨头们成功打入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案例比比皆是,如,手机、眼镜、医疗养生器材等等不一而足。目前,这一势头似乎还在继续,东莞制造业企业如何顺应这一大势,在可能的情况下,与互联网巨头生成战略合作关系,搭乘互联网+的经济快车,也当是可能的抉择之一。
在工业4.0趋势下,制造业迟早要走行互联网+制造业的路径。在理论上,某一“互联网+制造业”的项目,主动发起者既可以是互联网企业,也可以是制造业企业。不过,就目前来看,多数互联网+制造业的项目,都是由互联网巨头们发起的。如美国谷歌所涉及的无人机、养生产品和眼镜等,都是由谷歌出创意,出产品设计,出品牌,甚至出营销,只是制造业环节由某些企业代劳,在标准的意义上,参与这一模式的制造业企业甚至为经济学家定义为新型的代加工企业。
那么,是否可由制造业企业为产品或制造过程加入互联网因素,而形成由制造业所主导的“互联网+制造业”模式呢?虽然引人注目的成功案例无多,但海尔和格力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尝试,海尔的智能家电和最近格力所宣称的手机制造,都表明制造业企业也在主动发起“互联网+制造业”。
目前几乎所有“互联网+制造业”的项目,无论发起者是互联网企业,还是制造业企业,都与巨头们有关。也就是说,如谷歌等互联网巨头们,如海尔和格力这样的制造业巨头,才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也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思维,保证他们能率先一步涉足“互联网+制造业”。大部分“互联网+制造业”的项目,都投入巨大并承受较高的风险,而能够调动资金进入又能承受风险的,也只有那些大企业。东莞制造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他们主动发起“互联网+制造业”,未必具备足够的实力。但他们因为长于制造环节,精熟于制造技术,又可能是互联网巨头们寻找的制造业伙伴。与国内外互联网巨头生成战略性的合作关系,可以是某些中小型企业的最好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