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创投邝子平:投资泡沫将碎 会有基金改做FA

13.04.2016  02:16

原标题: 启明创投邝子平:投资泡沫将碎 会有基金改做FA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邝子平

  投中信息主办的中国投资年会近日在上海举行,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邝子平应邀发表了演讲,邝子平围绕当前创投的泡沫境况和创新趋势谈了自己的看法。

  邝子平表示,最近一年多来,投资行业的泡沫情况是不言自明的,并且呈现出“高估值、融资频繁、大金额、新基金频生”等特点。

  不过这位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认为泡沫破裂只是时间问题,并且在泡沫破裂后或破裂过程中,会发生三种现象:一是融资周期变长,二是基金数量减少,三是会有投资基金转型做财务顾问,即FA。

  但邝子平对创业创新依旧看好,他认为真正的商业模式创新时代还没到来,但创新应用的爆发已经处于前夜。他看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传感器创新引发的AR\VR变革,以及基因科技等方面创新。

  邝子平还表示,在一个街道大妈都想创业的时代,创业不仅大环境向好,市场也很广阔,“除了中产阶级带动的消费升级,广阔的海外市场也将越来越看到中国创业企业身影。”(李根)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邝子平演讲实录整理:

  最近一年多我们经常听到的几个关键词,一个是新常态,所以我也说一个我们行业的新时代。另外一个是去产能,要捅破泡沫,泡沫包括房地产泡沫,更早一点的是二级市场的泡沫,我们的VC、PE行业有没有泡沫,我很多的同行因为身在其中,也为了种种原因,一方面可能不希望打击我们天天在辛辛苦苦创业路上的创业者,更不希望吓跑带着银两过来的LP,所以绝大部分在这个话题上都说得比较隐讳一些,我个人观点我们这个行业绝对存在泡沫。这里面的一些迹象,我们可以从下面这几个方面来观察分析一下。

   投资行业有泡沫

   第一,高估值。 当然也有一些第一眼可能看错了,认为是高颜值,高颜值其实也是泡沫的一个迹象,不是说像我这样的高颜值,而是高颜值的人越来越多,高颜值的人进我们这个行业,好像不太靠谱,明星一堆一堆都不去拍电视剧、电影,都当VC、PE来了,高颜值和高估值都是泡沫的迹象。过去我们好不容易碰上一个10亿美元估值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已经要开好多瓶香槟了,现在一不留神就出了一个独角兽。

   第二,融资频繁。 我最近接触了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启明这边都是投A、B轮,和创业者谈了半天,到最后他跟我说这个虽然已经过亿的估值,这个肯定是泡沫的迹象,天使已经做了,天使以后还有天使,天使之后再来一个,到A轮以后若干亿美元的估值,这里面和项目本身好坏没有关系,而是钱是不是太多了。2月份做了B轮,11月份手痒了,再整一个B+。

   第三,融资的频次非常高,融资的金额也高 ,我1999年进这个行业,已经很久没有犯这种低级错误了,我们每周一开例会,我们的一家公司,他们做得非常优秀,我们某某公司最近刚刚完成了融资,融了5000万,我说是人民币还是美元?差6倍。我认为好像融5000万人民币应该要鼓掌,后来说是美元,融资金额非常高。

   第四,新基金不断地涌现。 两个原因,第一,大家认为机会很好,很多人愿意跳进这个行业里面从事这个行业,我相信今天在座的也有不少的是跳进这个行业新的同行。还有是钱多,LP愿意给钱,LP给钱才能够成立一个新的基金,新的基金不断涌现,有多少新的基金涌现呢?最近我们去拜访了我们的监管机构,某某行业协会,说从2014年开始做基金的备案注册以来,到现在两年一共有两万多个机构去备案登记,当中绝大部分都没有融到基金,但是其中的4000多个基金成立了,两年700多天时间里,包含了过年、情人节等等,每天大概有10个以上的基金成立,如果一天工作8小时,在投中开会的这么几个小时里,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大概有三四个基金成立了,基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所以我认为目前我们这个行业里面确实是存在着泡沫。

   泡沫会破吗? 我的很多同行说是的,估值偏高后面会回归一个更理性的水平,泡沫哪有回归的?泡沫只有破,破就不会回到一个正常的水平,它只会矫枉过正。所以泡沫我认为会破的,而泡沫破的时候会造成蛮大的负面影响,而不单单是对我们在座的同行过去我们要1亿美元估值的项目,现在理性了,变成5000万美元或者更低的估值就能够投到同样一个好的企业,我相信这种可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泡沫破了以后或者破的过程当中,我觉得会有这么几个事情发生。

   第一,融资的周期会越来越长 ,现在已经开始看到这个迹象,后面我觉得这个现象会越来越严重、清晰。过去一个项目出来跑一个星期,这种现象估计现在已经很少了,下半年会更少。所以任何项目在融资的时候本来融资的周期我觉得就不是一个月或者几个星期,正常的融资周期可能更多会是三个月,这是比较正常的周期。

  如果这个项目还需要进一步阐述得更清楚一些,数据不一定是应用的数据,也有可能是还没有产品还在研发阶段的研发进度的数据等等这些,甚至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够把融资做完,这是一个新常态的周期,而不是现在在寒冬的周期。我觉得3—6个月跑一个项目是很正常的阶段。估值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会调整,在过去我们已经看到陆陆续续有一些重组兼并,我相信后面会更多,重组兼并有些企业可能都未必能够完成,这样可能会有不少的资金面断裂的情况关张了。

   当然基金数量也会大幅减少。 过去几年里面我们和很多有经验的长期在做这个行业的天使有很多很好的合作,但是现在我觉得天使这个群体确实有点太大了,这都出来在做天使,后面我谈到我们新常态下行业我认为应该怎么做的时候会提到天使会变成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所以越来越多的天使可能回归本来,初创的同学们不一定就有很多的天使围绕你转。

   另外一个现象,投资机构开始转型做FA。 在过去的几个周期里面,每次都会碰到的就是其中很多同行,新同行、旧同行,过一段时间没见面,一碰面说做什么去了?做财务顾问去了。基本上后续基金没融起来,但是放不下脸面,以前好好地管基金,总不能干别的去吧,都变财务顾问去了,到明年我们创业者会有很多的财务顾问帮你融资。

  刚刚说的是一些比较丧气的话,当然我认为这个并不代表这就是天大的坏消息,同时我们的投资领域有周期有起伏,科技的发展、技术的发展也有它的规律,科学技术在我们企业里面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所投的绝大部分是把先进的技术应用到这些行业里面去,而这些先进的技术的发展是有它自己的轨迹的,而这个轨迹和我们VC、PE起起伏伏泡沫不泡沫没有什么关系。

   真正的创新时代来临

  我认为未来的几年其实是创新的应用到了一个爆发的年代。为什么这么说呢?有几个数据。

   第一,摩尔定律,50年了。 摩尔定律在座可能绝大部分朋友都很清楚,开始说一年后来说每两年,半导体的价格就会减半,但是说法是在同样的一个空间里面有2倍的芯片的容量能够容纳到同样一个空间里面,当你每年做一个产品的时候,N次方,这是一个天文数字,摩尔定律跑了50年以后,计算的能力已经到了,苹果对我们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但是在苹果的后面其实有一个很根本的东西,在苹果出来的时候假如上面那个处理器能力只能做到我们当年功能变化的这些功能,是没有人会用的,所以今天的平板所具备的处理功能已经是若干年前可能是整一台超级计算机的功能。 摩尔定律在计算能力上的突破已经让我们看到几个方面。

  第一,比如说移动互联网过去几年发展不错,我就不提了。

  第二,人工智能,我读计算机出身的,80年代我念计算机研究生的时候,那个时候对人工智能的讨论是把人类的知识编到计算机的程序里面,这是一个天大的工作,基本上不可能做完的工作。但今天的人工智能大部分是用机器学习的模式,而不是把你今天已有的知识怎么写成一本书,今天要把你脑袋里面所有的知识用文字或者一个程序写出来,写到猴年马月都写不出来。假如你让计算机在现实世界里面通过给它大量的输入信息,让它迅速地走过人类学习的10、20、30年或者是100万人学习了30年的过程,有了足够的运算能力,他可以很快做到这一块。由于计算能力的突飞猛进,人工智能我觉得已经到了一个现在真正可以应用到商业里面去的行业,未来几年我们对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发展非常看好。

   再一个,大数据的应用。 也是在过去若干年里面已经积累了很多数据的采集点,这些数据采集上来有足够的运算能力,当然就是新的算法等等这些不断地创新,可以把这些大数据应用到我们日常工作、生活做判断。

   还有传感器创新。 刚刚提到的处理器的革新、新材料的革新和其他方面的革新,又令另外一个方面越来越接近我们了,就是传感器,从CPU传感器价格不断下降,又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非常令人鼓舞的创新机会,就是最近大家谈得比较多的AR、VR虚拟现实,过去很多人说这个东西很多年前已经有了,带一个西洋镜看电影,农村老大妈都看过这个东西,这肯定是没有看过最新出来的三星的产品。如果你真的去体验了,你就会知道因为这些创新,很多方面的创新,VR现在已经变成是一个非常可玩的体验。

  VR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面我相信不单单在娱乐领域,还会进入很多新的垂直的领域,现在已经有人用VR来看房子,这不是一个噱头,用过你会觉得真的就和你走进一个三居室的住宅体验一样。

  当然还有其他方面,包括基因科学等等,由于他们去引发的新药的研究等等这些方面的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仍会继续

  商业模式的创新,我觉得还会继续,仍然还会有,但这边我觉得可能不是过去简单的复制或者一窝蜂地为不同而不同,比如说所谓的互联网+,我不认为是单独能够在实体经济以外完完整整用互联网的概念把一个传统的行业给完完全全颠覆掉的。

  我觉得这里面还是有必须能够带来根本性变革的,真正给用户带来既包含了传统经济里面已有的这些元素,但是用了新的技术手法、手段能够给用户带来新的附加值,而且这个附加值不是一点点地提升,不是我这边多了一个网站,我以前是卖水果的,现在多了一个网站卖水果,肯定不是这么简单的,我们看到Uber的创新,并不是说大家以前打电话到某一个总机去叫车,现在我们把它放到互联网上,不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增加,而是一个很根本性地改变。

  这边我给一个数据说明一下,简单的这些微调不叫新模式的创新,这里面数据是在经济学人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报道,说美国在90年代到2000年初,90年代一家成功的公司10年以后到2000年初的时候仍然还是很成功,盈利很高,这个几率是50%。91年这个公司做得很好,10家里面到了01年有5家已经做得不怎么好了。换句话说,在这10年里有很多的机会让后来者去颠覆其中的这5家,抢他们的地盘,用新的模式来进入这个市场,做得好的公司越来越多,既然前面有50%已经不见了,意味着有很多新的公司进入了做得好的行业里面。

  从2003年到2013年这10年,2003年做得好的公司,到2013年继续做得好,83%,也就是说一个新成立的企业要在这10年里面颠覆一家已经做得很成功的大型企业,越来越困难了。不是简单地推出一个新的概念就能够把谷歌给颠覆,甚至把微软给颠覆,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把这个情况拿到中国这边来看,意味着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已经有规模的企业他们也不会坐在那边等着你一个简单的商业模式就把我给颠覆掉了,我天天卖水果卖得好好的,明天你设一个网站我就不卖水果了,不可能,他也会去变革,他也会去成长。所以在这个方面我觉得单单在商业模式上去做创新的,要想得非常仔细,你这个创新是否真的是在根本上改变这个行业。现在很多所谓的创新模式变了花样,和VC来创新。

   创业和企业管理人才越趋成熟

  另外一个可喜的现象,有利于大家创业和我们投资的现象,其实是创业和企业管理人才越来越成熟。

  首先创业大气候的形成不用讲了,现在大街上大妈都想要创业,高素质的创业者越来越多。

  最后一点更重要,这点也是我们这个行业里面做了十多年一直梦寐以求的,看到我们硅谷的同行很羡慕的,人家那边怎么就能够找到某某跨国公司的前副总裁到我们十多人的小公司里面帮忙经营这个公司,我觉得中国现在这种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多行业里面资深的管理人才业而优则创,不是在原来企业呆不下去,而是身怀绝技,原来企业做得很优秀现在出来创业了。

   市场不断扩大

  市场这个不用讲了,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仍然还是非常强劲的,还有一点,在后面的5、10年可能会是我们创投行业非常值得关注的,中国企业冲进国际市场。

  前几天有一个我们印度的同行,非常优秀的机构到启明这边来拜访,我们和他聊天,我问他现在印度市场对中国的产品还有没有觉得欧美日是好的中国是廉价的,没钱才买中国的产品,什么时候有钱了去买苹果,现在其实已经不是这样了,现在中国的产品在印度大家对这个产品的感受质量其实挺好,性价比特别高,中国的产品现在其实已经和若干年前韩国的产品基本上是同样地被认知程度。我用的是小米的手机,我家里用的就是海尔的电冰箱,他不会觉得我没钱买一个海尔电冰箱,有钱了买一个日立的,他不是这么想的,他觉得海尔电冰箱很棒。我们这个行业还是有很多好的机会。

   在这样的形势下,这种常态下的VC长什么模样呢?

  首先,肯定是应该做得更专注。大家都在讲专注,专注并不是因为你去见企业家的时候你要讲VR的道理比他还更VR一些,而是在一个行业泡沫的时候有很多的大潮流可以让我们即便不是很专注,也能够去跟风。第一个我没投,第七个我再老也赶得上。但是这种投资的方式只是在一个水涨船高买高卖得更高的形势下行得通,但是在一个新常态下我觉得是行不通的。

  专注可以让你有预见性,能够在这个行业红火起来,更早地能够判别,更早地进入这个行业,当然还要更长线。

  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投资以后两三年甚至就有退出,但起码有一个很高的帐面上的浮盈,这种情况未必在新常态下会很多,可能一个比较稳妥的企业一年半A轮到B轮,甚至是2年,然后B轮到C轮又是两年时间,从一个企业从投A轮到退出就是七八年的周期,这个周期里面就要考虑多轮投资,这个接盘侠以后越来越少,你投完A轮就要想想我预留多少资金继续支持这个企业后续的发展。

  这个企业可能和它原来的预估计划差了一点,还是做得挺好的,但是离它产品的发布还差6个月,你给不给过桥贷款?甚至可能都不是过桥贷款的概念了,可能直接就跳出来把B轮给整了,所以多轮投资,可持续发展,更单纯地财务投资人,和你的LP有更合理的利益共享,更注重你的声誉。

  新形势下回归传统的创业者,我觉得VC要回归,我们的创业者也要回归,回归的创业者我觉得创新是肯定的,永恒不变的,激情我觉得也应该是不变的,一个创业者当你的企业估值是15亿美元的时候,和你的企业是300万美元的时候,我觉得你有应该有那个激情。不能300万的时候泄气的皮球,15亿的时候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只有回归传统回归真心的创业者才能跑赢以后所谓的新常态,能够持久,更需要务实。

  这点我相信在座各位都特别关心,我最近跑证监会跑了很多次,后面我有一个比较重大的宣布,新形势下的资本市场,没有给大家带来新的更鼓舞人心的信息,我估计现在谁也都搞不懂。

  我简单说了一下我对行业新的想法,过去一年启明我们很勤快,一共干了50多个项目,50多个里面不都是新项目,起码有一半左右是续投的项目,我们已经投了160多家企业,这里面像我刚才讲的,一个传统的VC,一个做长线的VC,必须有心理准备和口袋准备,是续融资,我们继续跟进了,所以50多个投资。

  另外一个,也是我们很高兴在今年2月份完成了我们第五期美元基金的募集,已投企业也都发展得很好,这里面是我们一些已经投资过的公司,也都做得很好。

  总体来讲,我觉得既有挑战,我们这个行业确实在过去两年里面是有点太热闹了,在未来一段时间我相信会趋于更加理性甚至过于理性,同时我觉得机会也非常好。如果在座我们的同行是有志于长期从事这个事业的,我觉得后面的5、10年发展的前景还是非常光明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