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泾源:改革全面推进 步子积极稳妥

17.10.2014  18:03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接受中国经济网专访 中国经济网记者闫微微摄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在新中国65周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指出“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中国经济网独家专访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梳理过去一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与亮点。

  中国经济网:您认为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情况如何,有哪些亮点?

  孔泾源:今年是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经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一系列方案陆续出台,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甚至引领性的改革措施跟社会见面。概括起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政府职能转变。三中全会决定讲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所以近年来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下了工夫。新一届政府已经分七批,共取消下放了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在投资体制改革方面,进一步放开社会投资,民间资本可以参与一系列重要投资项目建设。今年推出了80个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参与的示范性项目,吸收民间资本达2500多亿元。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方面,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

  第二是财税体制改革。在这方面,今年中央出台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国务院已经发布了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中央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在10个省市开展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由去年的220个压缩到今年的150个左右。在税制改革方面,加快推进营改增试点,今年以来铁路运输业、邮政服务业、电信业先后纳入试点。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将从12月1日起在全国推开。

  第三是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在上海放开了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过去的1%扩大至2%。同时,有序放开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首批民营银行获准筹建。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正式启动优先股试点,股票市场“沪港通”试点准备就绪,全面推进创业板市场改革,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扩大至全国。

  第四是价格改革。放开了一系列过去由政府定价的产品的价格,比如说种子,电信业务,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过去都由政府管制的,今年都放开了。包括房地产咨询服务,过去也由政府管制价格,现在也放开了。在药品价格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放开了医保目录中低价药品价格。放松了铁路运价管制,铁路货运价格由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实行上限管理。出台实施非居民用存量天然气价格调整方案、海上风电上网电价政策。启动了大豆、棉花目标价格试点。一些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包括用电、用水、用气的价格,逐步实行阶梯价格制度。采取阶梯价格制度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方面逐步理顺价格,让价格反映市场供需关系;另一个方面通过阶梯价格形式,又照顾到了民生的基本需要。

  第五,在城镇化和统筹城乡方面,出台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年初国家出台了新型城镇化规划,并且选择一批城市启动了相关的改革试点。在土地管理制度方面也是按照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乃至征地制度改革方面,也按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正在积极筹备相关改革试点。其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已经扩大到全国的30个省份,1600多个县市区。

  第六个方面,在对外开放方面,稳步推进中国上海自贸区改革试点。上海自贸区推出了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海关质检便利化等一系列安排,发布了2014年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提出了自贸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30多条措施,初步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第七,在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方面,主要针对民众反映最迫切的问题或诉求推进改革,包括入学难的问题,我们推行中小学就近入学,逐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同时还出台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家将选择上海和浙江开展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包括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统一。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以及社会救助方面出台了相应的暂行办法。

  第八,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大力推进污染区域联动治理,加快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出台了进一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另外,对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以及管理体制和监管体制开展了相应的基础性工作。

  总的来看,各项改革都在紧锣密鼓的推进,随着相关改革措施出台,改革的成效逐步显现,改革的红利逐步释放,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以及防风险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网:前段时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了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被称为“打响了财税体制改革的当头炮”,您怎么评价这项改革措施?

  孔泾源: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社会也非常关注,同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达到20%以上,所以社会资源配置一个重要的领域和方面引起社会的关注是可以理解的。这次预算制度改革可以说有这么几个突出特点:

  第一个是强调公开透明。这次改革,把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推进预算公开、建立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放在了各项改革的首位。预算公开本质上是政府行为的公开透明,是建设阳光政府的需要,也是依法行政、防范财政风险的需要。我们通常说,财政收入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怎么能让老百姓看得懂,社会能监督,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所以提高透明度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个是强调统一规范。这次改革,在建立统一规范的预算制度方面着墨比较多。比如说,强调全面规范税收优惠政策。除专门的税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的相关规定之外,各部门起草其他法律、法规、发展规划和区域政策,都不得突破国家统一财税制度、规定税收优惠政策。未经国务院批准,各地不能自行出台相关政策,因为各地财税政策不统一,税收水平不一样,就会造成彼此之间的不公平竞争。

  三是强调整体协同。预算制度改革的决定按照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从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加强财政收入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规范地方债务管理、规范理财行为等七个方面来构建现代预算制度,同时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相衔接,实现政府财政管理体制各方面的系统配合。

  中国经济网:目前,社会和舆论对中国的经济形势有些担忧,可是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正是这种形势下才是大力推进改革的最佳时机。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孔泾源:确实,包括我本人在内,对中国经济近期的状况和今后的走势也都非常关切。但是有一个基本的概念,这就是我们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长,经济增速较之过去,确实进入了换档期,这是多方面因素所形成的。从总量来说,中国的经济规模很大,不可能期待在这么大的总量基础上还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既不现实,同时也是有风险的。从结构来说,过去粗放式发展,有很多产能过剩,或者说这种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从发展的阶段性来讲,我们过去温饱不足,外延增长空间大,现在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所以人民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产业结构不进行相应的调整就难以有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也有周期,高速增长若干年有一个波动,这是规律,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难以避免的。此外还有资源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制约,所以一系列的原因使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过渡到中高速增长,这是必然的,我们不要因为经济下滑了一两个点就惶惶不安。

  同时我们也要认清相关的问题,面对结构性问题,我们深化结构性改革,逐步优化资源配置。面对体制性问题,哪里有制约市场主体、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我们就从哪里改起。从周期因素来说,我们采取适当的宏观政策,解决发展当中的总量配置问题,或者说发展阶段方面所形成的问题。我们既要看到这个阶段经济转型面临的难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是一个大国,有13亿多人口,工业化、城镇化刚刚进入中期阶段,包括农业现代化本身都是发展空间,都是我们经济增长的潜力所在。

  在环境治理方面,一方面要看到环境制约,资源制约,影响了我们的发展速度。但另外一个方面,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本身也是新产业新技术的创新点。资源约束可能让我们进一步深化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使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和活力等等,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方面我们看到,从长期来看,我们仍然有保持中高速发展的潜力,从我们的要素供给看,也是可以期待的。我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尤其是近些年高等教育的发展,使高端人才不断积累,有利于加快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发展,使新的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从资源能源供给的角度讲,优化深化利用也是我们发展的空间。随着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城乡利益关系也会有重大调整。通过市场来配置稀缺的土地资源,尤其是建设用地资源,可以向农村提供大量的资金转移,或者说通过市场机制来向农村转移利益输送利益。另外,过去几十年的粗放发展,外延式增长很快,现在如果说通过集约化的方式,比如工业用地进行市场配置,也可以促进资本形成。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采取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工业用地价格很低,有的甚至是免费提供。三十年、四十年过去了,按照土地使用周期,马上就五十年,可以进行新一轮的重新配置,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建设用地。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土地资源紧缺问题,这都是我们的发展空间。我们还有其他优势,包括中高端技术领域。在对发展中国家方面,我们可以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资源开采,加强经贸合作,无论是产能的转移还是要素的获得,以及对外投资合作都有我们的发展空间。面对发达国家,我们可以进行更高端的经济、技术等合作,我们有那么多的外汇储备,应该说现在的发展已经基本走出了资本短缺时代,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再延续资本短缺时代不惜成本地吸引外资,而要考虑到国内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总体上看,如果把这些因素通盘考虑,制度设计又得当,把握好经济规律、把握住发展机遇,应该说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是有可以乐观的前景的。

  中国经济网:当前物价基本是平稳的状态,那您觉得这样是不是对于水、电、油、气的改革是一个好的时机呢?

  孔泾源:应该说无论是PPI还是CPI水平都相对较低,确实是价格改革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机,但是价格改革一方面牵涉到千家万户企业的利益,同时也牵涉到千家万户的民众,所以在改革方面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从目前来说,通过几十年的改革,政府管理的价格已经不多了,仍在实行政府定价的主要是资源价格。在这方面我用三个字来概括改革方式。第一个是“”,所谓减就是按照三中全会要求,减少或缩小政府管制的范围,由市场来自主定价。第二个就是“”,建就是建机制,就是说少数政府必须定价的项目或者政府必须进行价格管制的项目,我们要逐步建立公开透明的政府定价规则和政府定价机制,提高政府定价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同时还要建立差别化的价格政策,更好地发挥价格杠杆对调结构、促环保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三个就是“”,所谓保就是坚持底线思维,按照“保基本、促公平”的要求,在价格改革和调整中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就是刚才我所讲的阶梯价格制度,保障基本民生,保证社会公平。比如说,对涉及到居民用水、用电、用气、取暖这样一些价格,都采取阶梯价格制度,区分基本和非基本,对基本生活需求价格保持相对稳定,非基本生活需求价格更多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同时还要建立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和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证人民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因物价的波动而受到影响。

  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通信等方面的价格改革,同样要充分考虑群众和社会的承受能力,主要有两个区别。一是区别涉及居民消费的部分和经营性领域,哪些是居民消费,哪些是生产经营领域;再一个是区别存量和增量,增量尽可能一步到位,存量可以分步实施,因为过去大家习惯了低价,或者按照相对较低的价格水平来配置资源,短期内一下子变化,无论是市场主体还是社会居民在短期内承受起来都有一定的困难。

  中国经济网:关于价格改革,有人说 “改革其实就是涨价”,您觉得呢?

  孔泾源:是一种声音。我们要看到,商品价格尤其是要素价格必须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损害成本。一般商品的价格,主要是由市场或供求关系决定的。政府定价主要在资源要素领域,有的甚至与产业的自然垄断性质有关。包括土地价格,自然资源的价格,过去都是人为的压低,好处是在短期内获得了低成本发展的空间,取得了我们过去的高速度。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粗放型的模式是不能持续的,不仅是要素供给有问题,同时环境承载也有问题,所以必须通过综合手段,尤其是市场机制来理顺这种被扭曲的价格关系,所以在一定时期内表现为涨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正如刚才我说的,涉及到居民生活的价格改革一定要慎之又慎,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对基本需求层面要尽可能的保持相对稳定,对超出基本生活之外的,由市场来决定价格。我个人也感觉到价格的压力,因为水、电、气都涨价了,生活支出费用也就高了。

  中国经济网: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对》对国资、国企改革着墨很多,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一个重头戏。您认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当头炮”会在哪里打响?

  孔泾源:国企改革方面的争议很多、非议也很多,有时候容易把它意识形态化,但是实际上我们在国企国资改革方面,是非常慎重的。这里先讲涉及到哪些方面。第一个涉及到国企自身的改革问题,主要是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第二个国有资本监管问题,就像三中全会讲的,要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另外一个,就是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无论推进国企国资改革还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都必须牢牢把握改革的方向,就是三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市场优胜劣汰过程中,有一些国有企业可能要退出,但是产业的退出并不等于国有经济的退出,它完全可以从低效行业退出转移到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通过创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发展的体制环境,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具活力、更好更快地发展。

  中国经济网:现在很多人在关注混合所有制,我们注意到很多改革的方案也是很诱人的,那您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什么需要我们谨慎注意的,怎么样去处理更好?

  孔泾源: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因为从企业实行股份制开始,尤其是企业上市了之后,通过资本市场,人们已经把企业变成混合所有制企业了。但是,现在社会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国有企业,尤其大型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国有资本流失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把握好方向,坚持原则、守住底线,防止国有资本的流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要高度重视。

  首先是定价要科学。在实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股权转让或者向社会出售资产的时候,对它的价值评价一定要科学,或者说资产价值、资本价格定价要科学,要建立健全市场定价机制,主要通过第三方或者市场来做资产价值评价,这是个关键,不能将稀缺的国有资产低价转让或者出现变相的利益输送。

  第二个是程序要规范。在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方面,由于涉及到方方面面,地方政府也可能出台一些意见,但是总体上说,法律法规或制度规则要先行,同时要严格按照程序操作,防止有人上下其手来不正当地侵蚀国有资产利益。

  第三个是交易要公开。尽可能通过公开交易、公开竞价来进行交易,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完善资产的市场定价机制。因为在竞争过程中资产价值就能够更容易被发现,在公开交易的平台上,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各种猫腻都会受到制约。

  第四是信息要公开透明。不能搞内幕交易,凡是涉及到国有股权转让的信息都要公开透明,让社会公众能看明白,能够听清楚,同时也能够监督。

  最后是监管要到位。出现国有资产流失问题,除了市场机制不健全,交易流程不规范之外,政府职能或者政府的更好作用是否到位也很关键。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一方面要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个方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二者结合起来,我们相信就不会出现大的偏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我们正在研究发展混合所有制的相关指导意见。社会有担忧证明公众对国有资产、对国家利益是重视的、是关心的,同时也推动我们尽到应尽的责任,把相关的政策文件制定好,把相关的交易规则、规程、监管制度设计完善,使整个国民经济在平等健全的市场环境中更具活力,使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