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原型是哈奴曼猴?这一说法最早由胡适提出

05.05.2015  13:53

寺庙微雕

正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的“高棉的微笑——柬埔寨古代文物与艺术展”(以下简称“高棉展”)可能是今年广州最为“复杂”的一个展览。它不但有着相当可观的展品数量——甄选柬埔寨国家博物馆文物藏品80件/套,而且其内涵跨越了地理、历史、宗教、神话等多个领域,如果不做点准备,难免看得一头雾水。

关于展览中最值得讨论的话题,可能要算“孙悟空”与“哈奴曼”的纠葛。在关于此次展览的本地媒体报道中,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展览中展出的“神猴”哈奴曼“是中国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事实真是如此吗?

哈奴曼并非佛教形象 在中国传播可能性不大

首先看一下展览中展出的“神猴”哈奴曼的详细情况:

根据馆方提供的资料,这件规格为15.5 x 13.0 x 3.5厘米、制作于吴哥王朝时期(公元12世纪晚期至13世纪早期)、巴戎风格的“神猴”来源应是茶胶地区。资料称:“在东汉初,印度佛教就已经传入了中国。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文学上也同样相互影响。《西游记》中的神猴孙悟空形象则是借哈奴曼的某些言行和性格特点,来铸造一个敢于向恶势力抗争的典型形象。柬埔寨这件“哈奴曼”神猴与我国的孙悟空同源、酷似。这是各国间文化互相交流与影响的实例。”

记者翻查了最近关于高棉展在国内巡展的相关报道,发现持此说的不在少数。正在西安半坡博物馆举行的“月亮国的璀璨文明”古印度彩陶展中,也有6件被认为是哈奴曼的陶俑展品,但当地媒体并非一边倒地赞同,而是综合各方材料,进行了分析,最终的结论是“孙悟空的原型到底是不是哈奴曼,至今难以定论。”西安当地媒体谨慎地指出:“史诗《罗摩衍那》形成于公元前300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罗摩衍那》的故事就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传播,吐蕃地区的藏族学者最先将《罗摩衍那》翻译成藏文,后来中原地区又通过藏文翻译成中文。同时《罗摩衍那》的故事还散见于佛教典籍之中。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对于博览群书、善于搜集野史秘闻的吴承恩来说,在撰写《西游记》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借鉴了《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的形象。”

但是这种说法存在着一些明显的漏洞,比如按照一些研究者的说法:在中国传播的众多佛教故事中,虽然有选择性地引入了一部分婆罗门教中的人物,却尚未发现神猴哈奴曼的直接痕迹。而且有研究者指出,佛经与《罗摩衍那》并不是同一回事,《罗摩衍那》进入佛经必然经过了一番改造,而佛经经过汉译后又会出现某种变形。因此佛经可以作为了解《罗摩衍那》的一条渠道,但不能因为有了这条渠道,就认为中国人早已熟知《罗摩衍那》的原本,并进一步推论孙悟空是出自其中的“猴王”。